zh

八十年代后的我国水墨画

时间:2022-02-28 10:20:47

纵观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鼓浪屿系列作品,可以从根源上理解吴冠中研究画面的方法和技巧,进而在作品中翻转榕树形态的演变过程。在70年代的油画和彩墨鼓浪屿中,榕树坐在远处的视野中,透过枝叶间的缝隙,依然可以窥视到它背后的海边风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树和石头成为主角,气势恢宏,形象变得更简单。“有气根的大树几乎是一般的”,树形、石形在吴冠中的作品中已经转化为形而上的表现元素。

"

榕树的根和巨石只是线条的交集。掌握好线条的构图,就能很好地把握整体画面,也就能很好地把握平面切割动作,无论根部是石头还是石头。

——吴冠中

"

《无尽的生命》呈现出一幅极度紧张的画面。榕树占据了巨大的石块,几乎无法区分。空中蜿蜒的树枝和下垂的树根与巨大的石头绑在一起,就像一个重围,吹在脸上,表达了树木和石头的风格和活力。精心设计的构图方法和传统笔墨之美符合一般规律,充满东方韵味,堪称“水墨现代化”的最佳典范!

以贾又福家乡雄伟辽阔的太行山为“矿源基地”进行发明创造,所有的汗水和爱都倾注在大山里,倾注在普通人得不到的风景里。他摒弃传统绘画观念的束缚,在对自然山水的深入考察后,提炼其结构要素,重铸于画面之中,体现了山川六水开合的奇迹,创造了变革性的山水结构和笔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