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古代人眼里,世界是一个生命不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万物之间有奇妙的联系和相似之处,人与万物之间有一种相互感应。我国古人知道事物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经验来把握其情况和内涵的,而不是像西方那样要求严格的逻辑证明和推理,准确地表达抽象的原则。与感觉和经验相关的是类比的思维方法。“触类旁通”、“触类旁通”、“疏通经验”等成语,都隐含着到达那里和那里,从困惑到理解的类比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体现演讲的个人体验和内涵的生动性,让概念更细致、更感性。《易经旁系传》说:“当事人物以类聚,物以类聚,吉凶生。”“引而延之,触而长之,国之能终。”类比思维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儒家经常把正直的人的品质与自然的事物相比较。《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懂得幸福的人,仁者长寿。“知识分子就像水,有着源源不断的流动性,体现出休闲和冷漠的品质特征;仁者喜欢山,山有宽广宽厚的静谧性,体现出恬淡从容的品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