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列宾一动笔,就如发起人的意图一样,那么我们就不会欣赏到大师深刻有力的笔法,如此富丽堂皇地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跌宕起伏,尤其是镶嵌在画面各个角落的生动人物,就像发明者特意在整幅画的左下方位置安排了两个相貌平平的人物:一个瘸腿乞丐和一个年轻的村妇。一路上,我赶着去参加一个乡村教堂的活动,试图用这些细节,把草根平民的艰辛和那些珠宝满身、脑浆满肠的贵族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支撑着整幅画的精彩亮点,提醒着与平时赏心悦目的风俗画的区别,展现出实用主义的发明能量和艺术情怀!正如创新导师列宁所认为的,列宾发明的怜悯底层市民的方法,是俄罗斯本土画家民主意识的初步萌发,这一点尤为可贵!
因此,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反映他们的实际社会生活的媒介,以展示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想和意图。但是,有时候一些发自个人内心的想法会被一些隐晦的是非和实际利益所煽动,很难表现出真正的闲情逸致。这是我们在与艺术初衷分道扬镳时不得不面对的现象。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似乎很难发掘出自我率真的艺术特征。从承担发明任务的初始阶段,到已经定下要下去了解的那一天,似乎一堆人都在了解这一天。其实他们带回来的不是实践中简单感人的生动材料,而是机械复制的东西,以至于假大空代替了艺术本该有的真情实感,一度影响了画坛,在表达先入为主的套路中,是一堆对天感觉麻木不仁的虚伪之物。它本该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它的棱角和线条被概括,这使得一种流行的形式“消失”了,没有任何特征,更谈不上真实性。它不仅描绘了人物,而且即使在画面出现的村庄和工厂等特定环境中,也缺乏真实的细节可循,人为地制造了许多戏剧性的虚假画面。这种虚浮的所谓最艺术的处理方法,对于画家内心情感和特征的表达是狰狞的,不能作为绘画的主体结构出现在作品中,以至于艺术家的艺术才华被看似响亮热情的外表所吞噬,实则是冰冷的空粗放的形式绘画,扭曲了人们对艺术是灵魂的反映的认知。所以主体的本质被淡化了,天与艺术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它的功能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