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春江想进屋,雨来了。小屋就像一艘渔船,在毛毛的水云中。空煮凉菜,在破炉子里烧湿芦苇。哪一个知道这一天本来是寒食,却看见乌鸦把剩下的纸钱给烧了。皇帝的宫门有九层,高深难返,远方的先人墓葬不能不凭吊。我只想学阮籍那样发出绝望的呐喊,但内心像灰烬一样不愿意被重燃。
这篇帖子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一首引起人们兴趣的诗,是苏轼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发出的人生叹息。这首诗苍凉而感伤,表达了苏轼此时忧郁而孤独的心情。正是在这种心态和情境下,这首诗的书法受到了启发。整个书法跌宕起伏,光彩照人,气势恢宏,不缺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中国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正如黄庭坚在这首诗后所写:“此书为颜、杨、李希泰所作,力图还原东坡,未必如此。”
《黄州寒食诗帖》不仅是宋代大书法家苏轼最精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特别是草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后人将其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和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划等号,并称之为“全国第三行书”。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其实指的是时代的顺序,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它们艺术水平的差异。因此,研究和探究宋代崇尚意书的书风,甚至探讨“二王”以来行书艺术风格门户的开启演变,都不可能绕过苏轼的经典之作。
作为苏轼于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诗,纸本和原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是1998年3月的清明节,苏轼从黄州到胡莎,然后在秋水里游泳,做了一次短暂的春游,无非是在苦难中寻欢作乐。在这样尴尬无奈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文人的童心和儒雅,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热爱,这是苏轼性格中的最爱。正因如此,才有了这本诗集《寒食诗帖》。这是两首诗,第一首是从“我来到黄州”到“我从发病起就一定是白的”,第二首是从“春江欲入屋”到“吹不起灰”。在诗中,作者描写了汴京被贬黄州后三年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如何不落泪而泣的感伤情怀。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部作品看作是一个墨迹和一个“好字”。在开始写作之前,我们应该仔细阅读诗歌的内容,仔细了解作者的情绪和心情,感受作者在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写墨水时的生活节奏。读了很久,了解了很久,我们会不自觉地慢慢拉近与作者的差距,觉得作者是我们身边善良的长者,在告诉我们命运的不幸和愤怒,整个点画线条会有一种与我们亲近的感觉,在我们眼前“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