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期,蜀画社社长罗赴北平购买的《北平注谱》,又赴南京购买康熙时期出版的《十珠斋注谱》,视之为珍宝。回到四川后,他让郑博英根据这两张专辑的姿势试出一批自己用的文具。根据罗儿子的回忆,“父亲让张大千画一幅山茶花素描和一幅人物素描,作为自己印刷‘双清阁(工作室名)’信笺和‘匪警(别称)’封口信封的图纸。山茶花写生有四种颜色,分四版;草图有三种颜色,分为三个版本。郑伯英亲自参与策划、描摹、拼版、套印,严格把关,一举试印成功。”此后,郑博英选择收集四川艺术家的素描和绘画作品,并印刷了一套完整的笔记。最终在1943年,郑伯英创作了多首《丫鬟诗》,选本被精刻为《简媜诗》(又称《成都丫鬟及丫鬟家人诗》)。这本相册有一封信和两卷,都是彩色印刷的。著名巴蜀学者赵茜写了《简媜诗谱》。书法家于右任为序,书法家谢无量为序。第一本书是古人的杰作,第二本书是先贤的杰作。第一版500个零件编号。后来因为商城空变成了白色,反响火爆。1945年,500本重印本也被编号。翻印的信笺封面是书法家沈代写的。在序言中,称赞这套笔记:“今天的藏书家实际上已经把蜀国推为最古老的国家,他们不知道蜀国的笔记制度,雕刻精美。从唐代开始,诗人就用晋江笔记吟诵,薛涛也以做笔记闻名。其实在刻本之前,以书为重为宜,不可少传,所以他们往往尊重书籍,留下笔记。郑钧波英,典雅艺术,保存极为完好。他最近挑选了数百幅名画,小心翼翼地刻着笔记,非常古老,是奖励的必要条件。他优雅而绅士,所以他应该拿他想要的。”在郑伯英写的序言中,描述了诗中丫环注的故事和新注的产生与采用:“古人剪方连信,取引刀,难做。还有丝绸和蔡侯造纸术,所以有很多事情要做。文本的质量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简单到中文,从申请到做笔记。在起源上,它实际上起源于川西。
郑伯英创制的一批“诗婢笺”
时间:2022-03-17 09: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