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郑次卿先生创立了“诗侍女家族”。它的名字来源于《世说新语》第四卷“郑玄宫女皆读书学经”的理论。还有一种说法是“诗人侍女”指的是薛涛。她因贫穷而成为艺妓,但她以做笔记和写诗而闻名。1947年,张大千还画了薛涛的《笔记本图》(现藏吉林省博物馆)。画中,薛涛手里拿着一张花笺站着,低头若有所思地凝视着。受敦煌壁画的影响,人物的造型和色彩充满了唐人的魅力。张大千画曰:“长眉,曲袖,蓝娥,婀娜发浮于蜀。”翠艳芳酒瓶朱妍,醉了不知道怎么调。浣花纸桃花动,东风吹帘外如笔。离诗还有十天,眼泪就要干了,迟早我们会一起赢的。"
1936年,郑慈清先生的儿子郑伯英开始经营诗社。除了装裱工艺,他还增加了木刻水印、字画画册、文房四宝、七彩茗等操作项目。婢女家族与当时四川的名人、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被称为“五老七贤”的曾仁儒、方合斋、、尹、林善娜、刘玉波等。蜀国文明名人常聚在诗人闺房中,古为今用,诗画和谐共唱,使诗人闺房成为当时士人聚集之地。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黄、、丰子恺、等著名艺术家也纷纷涌入四川。诗人之家精美的装裱和精美的笔墨非常受欢迎,大师们都依赖诗人之家,成为他们的常客。战争期间,交通受阻,宣纸短缺。张大千、郑伯英也到夹江洽谈造纸技艺,并宣布推出“大千书画纸”,质量上乘,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