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绰说:书法应以篆书和隶书为基础。他认为,学习书籍应该以出土的木简、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石刻和晋唐人写的经书为基础。他主张写碑,而不是贴碑。我明白他的意思,用毛笔写字本来就很脆弱,再画古人的手写帖子更容易憔悴。石碑用刀刻在石头上后,字体牢固,画时骨架直立,方便初学者。这原本是清代嘉庆、道光(19世纪初)盛行的“拜碑贴帖”之说。他认为在中国中世纪的宋元时期,懂得篆书的人并不多,所以字帖一时流行起来。其实他们只是王羲之家族的团结,路途狭窄。到了明朝中叶,研究石头和石头的实践逐渐开始。晚明时人王力可多、张瑞图、傅山的出现,大大打破了书法的旧规矩,其中的大师可以与沿袭宋元正统的董其昌相抗衡。清康熙皇帝提倡董式,成为商。到了乾隆时代,终于构成了西山没落的局面。于是,包、邓等书法家纷纷出山,崇碑称大厂,董其昌的门户逐渐失去了力量,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叶恭绰认为这是“穷而思变”的学术表达,与当时学者所提倡的儒家经典,即五代北宋所提倡的词相同。之后,何、、赵、康有为、吴昌硕、沈、曾等书法家相继问世,开始打破科举考试中白卷风的束缚。他认为,轰轰烈烈的王铎、傅青主等人,赶上了汉代,大体上是隶书和隶书的融合,风格独特。明代赵桓光等人提倡草书篆书,当时人们认为很奇怪。事实上,这些人是现代书法实践的先驱。包、康有为的《易记》和的《周爽记》中虽有专门论述书法的概念,但不如叶适的概念清晰透彻。
书法应当以篆隶为根柢
时间:2022-03-23 09: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