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绰宝陈石在《艺州双记》中提出的“腕动指死”的命题,深为理所当然,他认为这是书法的重点。他说:在钟繇、王羲之时代,他们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古人写字时习惯“垂肘”(抬臂),而不是像后来那样把肘腕靠在桌子上。唐朝依然如此。后来有了桌椅,写字就习惯了双手放在书桌前,而不是手肘垂着。这是因为日期材料的变化影响了书法的效果。为什么趴在桌子上写字不比挂手肘好?原因很简单:
盖溪人坐在地板上,即使几次靠在地上,写字的时候手肘手腕都是吊着的空他们的力气肯定会聚集在手指、笔和纸的接合处,然后就会被写成文字。它的力量当然是。
——《远祖谈艺录·论书法》
因为手肘和手腕没有支撑,所用的力量会完全汇聚到写字的手掌,所以纸上的字是有力的。为什么我们提倡把手肘挂成字?这就是原因。他又说:
力的大小取决于手腕的处理方式和笔的书写方式。手腕的周长越大,凝结在笔尖上的力就越大,否则就会流传下来,减少。再写字时,如果手指能把整个肘腕的力通过笔杆移动到笔尖,力就会很强,否则力就会减小,都是基于如何移动肘腕掌而手指不会移动。......能运肘的最厉害,运腕的第二,运掌的第二,用手指的不够。
——《远祖谈艺录·论书法》
也就是说,写字不应该靠手指的运动来指挥笔,至少应该用手腕和手掌来用笔,这样写字才能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