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妙在形似与相异之间,过于神似是为了媚俗,而不是为了蒙骗世人”的理论,非常准确地论述了书法与中国画形式的联系,对中国画的开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概念虽然在齐白石之前就有提及,但却清晰生动地表达了相似与相异之间的好与坏的关系,并以其毕生的实践证明了这个概念的正确性。齐白石是第一个。“太像是媚俗,不是欺世”,明确界定了“似与非”的混淆概念,就像他“农具谱传后人”的绘画理念一样,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深化的道理,这是他的突出特点,也是前所未有的。
最近有学者对这一指示提出质疑,认为“在相似与相异之间”导致后来的学者走上了不注重形式、只求意义的错误道路,这是非常无知的。
比如我觉得“相似与相异之间”是数学中的一个代数问题。要解这道代数题,要学会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你如何向一个没有学会加减乘除的小学生解释代数、结构和方程?能不能单独学数学,跳过加减乘除,直接上代数?齐白石的“同异”原则主要针对国画,国画的学习方法一定要和数学的学习方法一样。先学“相似”,再学“相异”,就像四个运算,实数,不是抽象代数。只有把四次运算的实数代入代数的虚数,才能得到代数的正确答案,即“在相似与相异之间”。只知道,只知道眼前是什么,没有期待,画的不远也不深。画画,只停留在五官上,无法汲取能量;画画,画什么看什么,我不知道该选什么,你不能用神仙的眼光看世界,你没有比日子更高的洞察力、期待感和表现力。你如何取悦别人?除了媚俗,你还有什么招数?不知道,只是在寻找不一样的东西,连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不知道,胡编乱造,除了欺骗别人,盗用别人的名字,你怎么解释那些不断变化的抽象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