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发行孙中山头像银币,俗称“小头”。“小头”面额为一元,每枚重七元二分,相当于清代的“杨龙”。民国三年(1914年)《新国币法》公布,袁世凯头像铸为银元,俗称“袁大头”。“袁大头”有四种面额:一元、中元(五角)、两角和一角。一元银币重七美元两美分。民国八、九、十年,《袁大头》继续铸造。由于“袁大头”银币对成色和重量有严格的规定,很快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并在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取代清朝的“杨龙”,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三月,民国政府实行“废二而改元”政策。同年,船阳银币铸造。船阳银币面额为一元,形象为一艘在海面上由东向西航行的双桅船。传洋银币推出后,在商场也很受欢迎,影响力仅次于袁大头。
清末民国时期流行的“袁大头”等传统旧银币,在新中国成立后终于被市民币所取代。经过几十年断断续续的流通,旧银币已经逐渐进入保存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