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纸博物画收藏成了博物馆教授的功课。1804年,一位自然史学前教授受托对藏品进行严格系统的分类。虽然分类工作并不完善,但却赋予了藏品新的身份。新的自然历史绘画需要签名,也要按照林奈命名法命名,注明物种的起源、与原型的比例和时间。自然历史绘画,如果触及动物,通常会附上“生命之美”或“个人之美”。
至于著名插图中常见的“d'après nature”,一般只表示画家看过已发表的有用图像,尤其是在旧原理时期。当然,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16世纪,在皮埃尔·巴纳之后,博物学家非常重视对一切事物的忠实。直到18世纪末,作品之间仍有不断的学习。博物馆藏品中也有不少画作“僵硬呆滞”,让人猜测是参考单调的植物标本或填充动物标本制作的。大艺术家尼古拉·罗贝尔的《虹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在制作其他作品时,他去凡尔赛动物园实地观察。19世纪,自然博物馆的动物园为艺术家提供了许多新的绘画指导方针,由它们创作的作品往往附有详细的描述。例如,在菲尔曼·博科特签名的一幅小牛纸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858年5月10日,欧洲诞生的第一只河马在动物展厅诞生,并活了10个小时。实践标准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