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公共文化领域水到渠成。
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
在我省,“社会资本服务公共文化”正在许多文化领域悄然展开:画廊和美术馆之外的当代艺术展览,人民捐款建设和服务的文化站,免费喝茶的民办高校...2015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文化活动?本报特别推出“羊年新观察”系列报道,带领读者一窥其亮色。
□本报记者于如波
很多成都市民发现,不用走进“高楼”画廊、美术馆,就能欣赏到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
近日,由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办的“社区植入计划”展览在成都东湖公园开幕。走出闺房的46件当代艺术杰作,让市民大饱眼福。记者发现,成都落地美术馆、K空画廊等民营文化艺术机构也在公园、社区、文化馆等地举办展览,成都当代艺术日益“贴近百姓”。
公园里的展览吸引了照片和草图。
“这个雕塑很奇怪,一个人倒立在一个动物的背上。”告示牌上写着“在空齐”。什么意思?”“随便,我们拍张照,一,二,三!”3月4日,记者刚踏进东湖公园西门,几个年轻人正在草坪上一个铸铜雕塑周围拍照,这是“社区植入计划”的展览作品。“说实话,我听不懂,但感觉很好玩。”市民何云凯说。
主办方负责人文告诉记者,自展览开幕以来,从幼儿园小朋友到70-80岁的老人,路过作品时都会驻足观看,甚至有学生携带图片剪辑进行写生。离In 空 Air不远,钢板制作的雕塑《等待》也吸引了不少市民。“有一次,一个建筑工人带着妻子去参观,走到这块‘钢板’前,说‘看,这是艺术’!结果,他的妻子一脸茫然。你能不能理解并不重要。它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近距离感受当代艺术。我们的目标已经实现。”
最近很多当代艺术展都试图走出画廊和美术馆,进入更开放、更多元化的公共文化室空。1月15日,K空率先举办“走进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公益系列展”,首站落户都江堰文化中心。2014年底,“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在成都三胜乡锦江湿地雕塑展区举行。
从“等待观众”到“寻找观众”
成都以往的当代艺术展大多在专业展厅举办。参加社区植入计划的艺术家张大力和苗肖春,2014年都在K空举办了个展。“当代艺术在中国才发展了20多年,迫切需要向大众普及。如果只能在美术馆和画廊呈现,似乎有点高,离人们的文化生活很远。”蓝顶美术馆策展部负责人丁芬琪说。
K空负责人杨凯注意到,与京沪蓉等一线城市相比,当代艺术在二三线城市的受欢迎程度较低,人与人之间更难亲近。
为此,成都艺术机构调整展览场地,积极走出美术馆“找观众”。文透露,2014年选展现场时,综合考虑了交通可达性、周边环境和人流,最终选择了东湖公园。在这次“社区植入计划”的展览中,我们前期反复与策展人、艺术家沟通,挑选了很多比较具体易懂的作品,以兼顾展览的学术性和公共性。
民间力量的多元化尝试
“这个‘社区植入计划’大概花了200多万元,今年展览还会继续。”温表示,公司前期已经做了评估,资金有充分保障。“文化产业投资回收期长。目前重点是品牌建设,暂时不考虑利润。公司下属的成都艺术保税仓库开始运营后,利润将用于平衡展览费用。”
同时,也有艺术机构以不同的方式降低展览成本。“生态——晋江湿地公共雕塑展”的展品约有一半是艺术家现场完成的,使用的材料多为秸秆、树枝、废电缆甚至废弃房屋。“尽可能低调、有机地融入周边湿地景观,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融洽、共生的关系。”丁芬琪说。
杨凯告诉记者,“走进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公益系列展”大部分展品都是画廊自己的藏品和向收藏家借来的临时展览。“今年的展览也将进入温江等区县,逐步向省内市县拓展,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二三线城市人群中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