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雏菊和罂粟花》
11月4日晚,梵高油画《雏菊与罂粟》在美国以5500万美元成交,总拍卖价为6176.5万美元(约合3.77亿人民币),获奖者为跨境艺术收藏家王。这一消息后来得到了王工作的华谊兄弟的证实,但他们强调这只是“个人投资行为”。的确,对于拥有数十亿身家的王来说,3.7亿人民币或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于一幅曾经默默无闻的静物油画来说,又怎么配得上这种震撼人心的“讨巧”呢?
梵高:我真的应该再活500年。
《雏菊和罂粟花》的作者梵高也被称为“梵高”。关于他的名字有一句废话:“他所有的画都可以高价买到。”此外,还有一个相对可靠的解释:他生前普通,死后却长得很高。
画家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被视为“疯子”,与他有关的一切都充满了悲剧色彩。1890年7月,年仅37岁的梵高因为不堪忍受的命运,开枪自杀。戏剧性的是,梵高去世后不久,他就出名了,人们开始争相去看和收藏他的画。几乎每个人都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难过。[下一页]
一些评论家曾经公开质疑梵高的画为什么如此有价值,但后来他闭嘴了,因为“事实胜于雄辩”。1987年3月,当梵高的《向日葵》以38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时,一些评论家笑称这是“纯粹的炒作”。同年11月,梵高的《虹膜》以539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批评者仍不买账,并在报纸上呼吁“在文化和商业之间保持道德距离”。但梵高对金钱的“怨恨”并不止于此。1990年5月,他的《加歇医生的画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此后,这一全球艺术品拍卖纪录保持了14年。
有媒体统计了19世纪以来所有去世艺术家的福布斯排行榜,梵高获得了首富的头衔。
为了“艺术”,王也努力了。
买下黛西和罂粟的百万富翁王有很多头衔,据媒体报道,他最喜欢的头衔是“商人+艺术家”。据说,这种“艺术品质”有一句流传已久却“流传甚广”的名言:“如果你有一个拥有无数家具的大房子,还不如挂一幅名画。一个挂着陈逸飞照片的大房子,顿时感觉不一样了。想想看,如果挂个仿制品,感觉怎么样?”由此可见,不仅王本人是艺术家,他的家也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据报道,王从1996年开始买画。此后,他收藏了许多大师的杰作,包括吴冠中、林风眠、陈逸飞、艾轩的画作。这次购买雏菊和罂粟花增加了王已经丰富多彩的收藏之路。
《雏菊与罂粟》百年来一直默默无闻,但一旦它开出鲜艳的花朵,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据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师介绍,这幅《黛西与波比》是梵高去世前一个月的一幅作品。当时梵高正在医院治疗所谓的“精神病”,这幅画就是他付给医生的“诊疗费”。更传奇的是,根据梵高弟弟后来的回忆,画中的花是从梵高自杀的草原上采摘的,纪念意义不言而喻。[下一页]
虽然《雏菊与罂粟花》意义重大,但仍有不少网友批评王花费上亿元的大手大脚“太奢侈”,甚至担心拿不回来。事实上,“商人+艺术家+收藏家”三位一体的王,对这幅画充满信心,一定会赢。据悉,2004年,王曾经“卖过一些油画”,惊讶地发现,附加值巨大,从四五倍到上百倍不等。原本1万元买的作品,现在可以卖到200万元。”因此,懂得投资的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商机。
中国收藏正在海外扩张。
11月5日,有媒体将《雏菊与罂粟花》比作一部重磅炸弹,在沉寂已久的艺术收藏圈炸开了锅。一时间,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此事,以至于另一条与之呼应的重要新闻不幸被淹没。本月4日,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上海举行。600多名业内人士参加了会议。他们高度评价了当前中国藏区的“盛世”,一些专家也肯定了中国人参与竞标西方艺术品。
会上,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教授鼓励中国藏家收藏海外艺术品,他说,藏区不能“原地踏步”,“以自我为中心”。这个说法一出来,中国藏家当晚就拍了一张《雏菊与罂粟花》的照片,为中国藏区走向海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去年开始,中国企业家出国旅行,花了两笔1.7亿元带回毕加索的画《两个孩子》和莫奈的《睡莲》。中国企业对现当代艺术的慷慨和自豪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外媒评论“这有国际视野”,国内藏家也称赞“这真的是去西方拿回经书”。
2014年下半年,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考验,国内艺术品拍卖行业持续低迷,但国内藏家海外热情持续高涨。此时此刻,有业内人士呼吁:大藏家不仅要请回毕加索、梵高这样的外国菩萨,还要顺便把我们的“大师”推向海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目前,国内藏家也期待具有同样“国际视野”的西方藏家认识到中国书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