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柳子谷 书画收藏趣闻逸事

时间:2022-04-30 07:43:31

繁荣收藏。书画收藏不仅是一种投资,更是一种高雅的品味。目前我市从事书画的藏家越来越多,书画收藏也越来越丰富,档次也越来越高。听听这些收藏家的真实故事也很有趣,这可能有助于我们增加书画收藏的知识。

堵住屋顶的漏洞

傅是一位书画收藏家。五年前,他听说前乡镇一个村子里的一户人家有一副清朝人李品芳的儿子李福金写的对联(生日),就去买了。结果,这家人以200元的价格把这幅对联卖给了傅。店主说还有一幅画,问他要不要,拿出来给他看。这是一幅三尺纵轴的“竹”画,署名“紫姑”。傅认为这幅画不错,但作者并不出名,所以他不想再买了。但店主再三要求他购买,最终以50元的价格成交。

买完书和画,傅就回到了城里。没多久就出村了,店主追上来,说一幅50元的画太便宜卖不出去。傅告诉他,这笔交易已经达成,现在他要打退堂鼓了,所以连对联和画都可以退了。大师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不再沉默。

不久,把竹子以10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藏族朋友。

几天后,他在《中国书画报》上看到一张“竹”的图片,与他前几天卖的画风格相似,署名是“刘子固”。于是,傅赶紧在《书画家辞典》中查找起“”。哦,原来刘子固是现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20世纪20年代,刘子固从上海美术学院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28年,他在南京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他曾与徐悲鸿、张书旗齐名,并被称为“金陵三杰”。20世纪60年代,在山东艺术学院任教。傅自己轻松卖出了一部名著,对此他真的很后悔。

那一天,傅赶到藏族朋友家,问“竹子”还在不在,说愿意以200元的价格买下。藏族朋友都渴望摆脱它。当他们听说傅愿意以200元的价格把它买回来时,他们欣然答应。就这样,这部名著又回到了傅的手里。

去拍卖“淘宝”

普通人认为去画家家买他的作品肯定比在市场上便宜,其实不然。

黄先生是书画收藏爱好者。他喜欢收集现当代著名画家和画家的作品。过去,黄先生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画家的家,购买画家的作品。他可以保证产品的真实性,他可能可以让它们更便宜。近年来,黄先生向书画家购买了许多作品。虽然没有假货,但是价格比市场上的要高很多,因为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如果你到你家门口,他的价格就是“狮子开口”。

从去年开始,黄先生不再去画家家购买书画作品。他办了一些书画拍卖会,去拍卖会上淘宝。去年某报出版十周年,黄先生和朋友去参加画家作品拍卖会。他拍了很多画家和油漆工的画,总共才花了1.5万元。黄先生称之为性价比,一些书画作品的价格低得令人难以置信。如果你去油漆工家,你不能以两倍的价格买。

应该有机会收藏书画。

老先生是书画鉴赏家,年轻时酷爱书画,喜欢收藏。

二十年前,我听他讲过一个关于他的书画收藏的故事。解放前夕,李老先生在东阳中学读书时,带头反对苛捐杂税。他被地方当局通缉后逃跑了。解放初期,李老先生在浙江省公安厅工作。1950年,他去北京学习了一段时间,期间收集了大量古代书画珍品。

李老先生说,解放后,住在北京的前清贵族后裔生活还算不错,大多衣食无忧。解放后,这些八旗子弟成了平民,不得不自食其力。这些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的王公贵族,根本无法养活自己。因为生计的原因,他们不得不拿出几代人收集的书画作品,在夜市摊位上出售。价格低得惊人。据说当时一把著名的书画扇子只卖了二毛钱。那段时间,李老先生每天都跑夜市,节衣缩食,把微薄的工资全部花在购买书画上。那一年,他收集了一批著名的古代墨宝。

遗憾的是,大量书画珍品在文革中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