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照片
商洛新闻讯(记者田德政、实习记者陈永辉)10月26日凌晨,冯丹龙桥水泥有限公司员工李磊在工作时,在泥土堆中发现一把古剑,随后将宝物交给丹凤县文物部门。昨天,县文物部门确认,李雷上交的青铜剑距今约3000年,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剑。
有人愿意出十多万买这个顾剑。
26岁的李磊是冯丹龙桥水泥有限公司的一名粘土(水泥原料)工人,10月26日凌晨1点50分左右,他刚把粘土料装完叉车,不小心发现有东西卡在筛粘土的钢架网上。“一开始,我以为是玩具什么的。当我把它拿下来时,我看到上面有灰尘。这是一个铁皮物体,这个物体出现的粘土是从附近的山上拉出来的。”小李说当时不在乎,就扔到一边继续工作。上完夜班,他拿着这个东西回宿舍,仔细一看,发现是一个顾剑。[下一页]
10月26日凌晨,冯丹龙桥水泥有限公司员工李磊在工作时,在泥土堆里发现了一把古剑,随后他将这件宝物交给了丹凤县文物部门。李磊说,第二天,厂里很多同事都知道他找到了“宝贝”,他还电话联系了丹凤县文化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28日上午,他用报纸把顾剑包好,送到丹凤县文化执法大队。[下一页]事后,李雷的很多同事都觉得他很傻,他找到了宝宝,并上交了。虽然当时有人愿意出10多万买下这把古剑,但李磊说,他经常看一些法制节目,知道文物属于国家,所以毫不犹豫地上交了。
昨天,丹凤县文广文物局副局长、文化执法大队队长陆青说,这把剑的发掘是近年来冯丹第二次亲自发现文物并主动上交。李雷的行为值得表扬。为此,他们授予李磊荣誉证书并奖励500元。
楚青铜剑依旧锋利。
昨天下午,华商报记者见到了李磊在丹凤县文化执法大队找到的顾健。这把剑长46.5厘米,宽4厘米,重约610克。剑身部分洁白明亮,剑柄附近部分为绿松石色,剑刃呈锯齿状,剑柄末端刻有花纹。
“这把剑身经过了铬盐处理(铬盐氧化的青铜兵器具有很好的防腐防锈性能),剑刃依旧锋利如初,剑身保存完整。初步判断是剑主生前使用的。”丹凤县博物馆馆长刘军民介绍,根据近年来丹凤县出土的相关文物和宝剑的长度、铸造工艺、纹饰等,初步判断为约3000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宝剑。这把青铜剑的发现,也是近年来冯丹出土的楚国青铜器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
为什么在丹凤县被发现?刘军民说,冯丹是秦楚文化交融的地方,最早属于楚国的版图。这把青铜剑的特点与楚国时代特征相吻合,具有历史传承和科学研究价值。
陆和副局长说,如果当时青铜剑没有经过铬盐处理,现在可能已经生锈了,甚至可能不被认定为青铜剑。他介绍,与秦国或其他国家的剑相比,战国时期的楚剑略短,剑身前有一个腰身,所以整把剑看起来更加精致。当时楚国成年男子有佩剑的习俗,死后会用青铜剑陪葬。因为剑身上没有铭文,从剑刃的参差程度来看,剑的主人可能是楚国的一位勇士,生前。
刘军民说,对于剑的主人是谁、剑是哪个时期的楚国、剑的铸造工艺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更充分的证据。接下来,他们将邀请省考古研究所的相关专家进一步鉴定这把青铜剑。同时,对青铜剑出土的地方进行了考古调查,以便进一步研究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