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是清代的一位手指画家,他以手指代笔作画。他是手指画的创始人。传说有一年夏天,高去江苏探亲访友,想渡德胜湖去兴化,却看不到渡口。天热,急于出行,又没有船,而高更是焦急万分。正在这时,一艘小渔船缓缓划了过来。那是一位老人在摇船。高急忙拦住老人,问去哪里。说来也巧,船是要去兴化的。高忙说也要去兴化。老人热情地邀请高上船。
上船后,高一直在欣赏两岸的湖光山色,但他忘记了炎热的天气,浑身大汗淋漓。
这时,后面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呼唤:“好热,先生。去小屋,避开夏季工厂。”
回头一看,高看到了那个眉清目秀的小女孩,但是她的衣服破得很厉害。高看了看别处,连连支支吾吾,怕进了船舱,不方便进去。善解人意的女孩迅速从后面退出船舱,坐在船头玩水,并再次邀请高进入船舱避暑。看到这一幕,高不得不进船舱避暑。
当高走进船舱时,他发现船舱里什么也没有,非常遗憾。我更感激父女的仁义,我决心报答他们。想想,身上没带多少银子,拿不到。正在想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黑手不知道什么时候蹭了一下。原来是油灯熏了舱顶的油泥。高灵机一动,拿出他那把普通的白色扇子,用手指蘸了蘸油泥,在扇子上画了一下。
高在船舱里专心作画。扇面刚打完,船已经到了兴化。高付了船钱,把扇子递给老船主,说:“老头子,你父女一路照顾你。没想到会报答你,就把这把扇子留给你,作为八十两银子,帮帮你家。”耽搁了半天,我终于不得不接受。高弃船上岸。
父女俩把高送走,上岸后直奔当铺。
女儿把扇子递给当铺老板,说:“要八十二两。”当铺老板看到这个小女孩穿成这样,就不耐烦地说:“走,走,走!一把破扇子,当82,走!”
父女俩正要出门,老板站起来说:“慢点!既然你敢出这个价,给我看看。”如果你不看,你会忍不住让老板害怕。这不是大画家高的笔迹吗?好一幅云和云的画面!一艘小船在湖面上荡漾,上面覆盖着云雾。一个老人摇着桨,一个小女孩在船头玩耍,有一首五言诗,署名“铁岭与花园”。好吧,神器。老板见是宝物,急忙让那人开了一张八十二两的银票,打发父女走了。
父子俩回国后,对高更是感激不尽,生活更上了一层楼。这是另一个故事。
说起手指画,据说是唐代就有了,但我没见过什么作品。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画家高才把记录下来的手指画变成了真的手指画。
高(1666-1734),字,号切园、南村。先民从山东迁到辽宁铁岭,李汉军饰黄旗。其父高天爵长期在南方为官,善于治理国家。高在江南长大。17岁时,父亲去世,由叔叔抚养长大。他以刑部侍郎的身份去了安徽宿州。他一生都有腾达的经历,却无法承受仕途的大起大落。他致力于绘画,用手指或临摹古画,或写生、山水、人物、花鸟,应有尽有。清朝的李在说:“用手指画画是从高铁岭的使者开始的。”
高的指法画,其笔墨法效于真武,形象接近。擅长工笔写意,尤其喜欢画钟馗。
高的画很有名,有很多人要。任何要求他们的人都会给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永远不会得到报酬。
高也是书画鉴赏家。当他晚年在首都时,他曾经去过一个朋友的新家。刚走上台阶,远远地看见正厅挂着一幅古画,就对朋友说:“这是刘松年的奇葩。你为什么不把它珍藏在篮子里?”朋友不同意,说:“这幅普通的古画没有题字,也没有题字。怎么能说刘松年是真品?”高检视画中的,揭开绢本,松干上有“松年”二字。高说:“刘松年经常采用这种签名方式,防止人们作假。”所有在场的人都被他们极高的欣赏眼光和艺术修养所折服。
还有一次,朋友送来倪瓒的一幅画,他看了很久,说:“这笔墨天真、柔嫩、苍白,是倪瓒的笔墨,但有一个可疑的高峰,需要小心。”他要求把画留下来再看一眼;他把画挂在屋里,连续三天日夜琢磨,得出结论:“这座高峰,是一位著名艺术家望尘莫及的,它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其后裔孙在《指画论》中记载:“一峰疑,悬三日。”"龚(指高)研究这门艺术已经有五十年了."
继高之后,许多画家都学习了这种指法技法,直到现代画家潘天寿成为现代指法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