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书画纸品牌印记趣谈(图)

时间:2022-05-01 01:10:55

程世发为香港鸡冠寨写了“万双木田”,右下角有温州纸印。

中国书画纸行业的品牌意识素来淡薄,此恐与书画纸的产品形态有关。对于一张一张的纸,想做上商标或字号似无从入手。古人的办法是将字号、品名、规格等内容镂成长条木章,钤于每刀纸(100张)的切边口上,但这样印记若隐若现,如果只买十张八张,每张纸惟边缘有依稀印痕,雪爪鸿泥仅供想象而已。现代的纸厂干脆把字号、商标、品名、规格等信息印在包装用的瓦楞箱子上,可是论箱买纸的毕竟极少,诸多品牌信息很难传递给大多数消费者。

[div]
所以中国书画纸的品牌从来都不是广为人知的,而是大致按照产地来分类的,比如安徽宣纸、阜阳宣纸、都安宣纸、镇巴宣纸等。将平绒分为夹江平绒、河北平绒、都匀平绒。事实上,仅在安徽泾县,就有三五百家宣纸厂,都声称生产正宗的安徽宣纸。其实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如果你认为“皖宣”一定是好的,那大部分都要吃“枪药”。西方画纸一开始也有类似的现象,但由于其高定量、厚纸,以及西方人强烈的品牌观念,往往采用水印或钢印的方法在每张纸上做品牌标记,既保护了家庭的知识产权,也方便了消费者的选择。比如英国的“霍多夫”水彩画纸,其中任何一张都有清晰可辨的水印英文字母;法国的“天使”炭笔素描纸,右下角很容易找到钢印商标。只要知道品牌,买西洋画纸就可以“跟着地图走”。自然,这些品牌得到了全世界艺术家的认可。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论文。不幸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在纸上留下可识别的标记,这使得后人在识别他们时就像在猜测一样。例外的是北宋的《金素山经纸》。后人之所以能认出封面,是因为它是纸张背面的“金素山经纸”红色小印章。这一标记不仅使经纸在历史上显而易见,而且600或700年后的乾隆皇帝也因这一标记而大为赞赏名纸的妙墨韵。地方官为岳,争相开店仿制。我们今天看到的金苏山藏经论文,大多是乾隆时期的仿制品。带着一个印记,曾经几个朝代被冷落的名纸又恢复了香,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品牌的魅力。《清钞》第九卷记载,甘龙还写了一份南宋“秦酉纸”下落调查的说明:“看了米芾的墨迹,纸上标有“秦酉”二字,但来历不明。并阅读了存放在内府的旧版《杜甫诗话一千首》,名为《宋韵》。卷后,有号《黄晴人子·时宇在秦有堂发表》。是的名字,它的版本看起来像袁而不是宋。看了《列女传》宋版末尾的“秦友堂刊建安余静安”几个字,这个大殿在宋代就已经存在了,这说明闽中残存的版本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写了很久了,并指示军务大臣查看其家族在宋代是否造纸,是否有痕迹。后来发现,傅志说:“俞购买的造纸材料在其他地方都是独一无二的,上面盖着‘勤政’二字,纸本极好。“这份史料所传达的信息是:宋代时,福建余静安的家族并没有自己的纸厂,但却能在别处设定指标加工产品,然后做出自己的品牌标记而成名。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代工成功案例。

[div]
这样赏心悦目的故事,对于书画纸来说真的很少见。直到清代,内府才率先在御用信笺纸边上戳上一个长字,如年号、楷书名,用朱砂印泥,呈金红色。厂里最有名的是“虚白纸”,是一种极薄极熟的“蝉翼纸”,上面撒着细密的小金块,纸的一角有“虚白斋制”的印章。龙代大书法家梁喜欢用这张纸作书,这使他出名了。用户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跟着打印纸走,徐百斋变得有钱了,相当发人深省。或许是受“空白纸”的启发,在纸上盖章越来越普遍,比如“王刘基”“曹兴泰”,都是一时成名,曾经比拼成功,可惜没有被效仿。

到目前为止,制造商在纸上制作的品牌或邮票较少。我试着弄清楚原因:一是怕浪费时间和人力增加成本;第二,今天按面积计算画价时,商家怕印章破坏有效使用(即使印章在纸张背面,也会有影响)。现代中国画面临政治改革,书画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个性化的产品。当代大画家程世发喜欢用纯桑皮做的温州皮纸,称之为“君先生第一品”。这种纸正面右下角盖有“温州包裹纸”的印章,多年来深受消费者欢迎。没有人抱怨盖章的纸有问题。相反,有些东西没有盖章。程曾为香港鸡家寨出版的《当代八画选》画了八幅69厘米见方的山水画。这八幅山水画不仅使用了温州羊皮纸,而且每一幅都特别保留了温州羊皮纸的小印记。程先生说:“不仅纸好,这个印章也做得好,我经常把它放进画里。”这是一个关于现代书画纸品牌标志的故事。(李利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