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被称为“扬州八怪”之首,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扬州,经历了三次历史发展高峰:第一次是六朝,第二次是隋唐,第三次是清中叶。
扬州、临江、近海、运河贯穿其中,水陆交通便利。清代,淮北盐运局在此设立,成为全国盐运集散中心。当时盐税占全国税收的一半,扬州占全国盐税的一半,成为清朝经济命脉的重要来源。
清代,扬州聚集了许多盐商大贾,盐商的财富惊人。“有钱人有几千万”,“百万以下的叫小企业”。经济必然会影响文化。在盐商中,他们以自己的文化和成就为荣。在“家里没有字画,不是老人家”的影响下,很多盐商、大贾,喜欢附庸风雅,花大价钱买字画。当时很多诗人、画家、画家纷纷涌向扬州,于是就有了“国内学者一半在未央”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扬州八怪”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时,为了显示自己的优雅,盐商经常举行诗歌会。这一次,诗人、画家和画家经常被邀请参加。
有一次,一个大盐商想在自己家里办一个宴会,就邀请了金农做第一个。从饮酒顺序开始,要求每个人说一首古诗,其中必须包括“红”和“飞”两个字;否则,你将因饮酒被罚款。一些有经验的老盐商一个个过了关。但是当轮到一个年轻的盐商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看到其他人互相回应时,他想不出合适的诗句。当人们看到他不能回答时,他们应该强迫他认输并喝酒。无奈之下,他突然说:“刘遍地是红花。”
“哇!”一阵笑声。“柳絮怎么是红色的?可笑!可笑!...这是一个神话!喝吧!喝吧!所有人都乱七八糟,除了金农,他什么也没说。他想:这个小盐商看起来很憨厚。我应该帮他一把。他咳嗽了一声,表示他有话要说。大家见金农要说话,都静了下来。只有金农慢慢站起来说:“这位小哥知道这首诗,真是难得。这是元代诗人的一首著名的诗。我心情好,心情好!”其中一人听后半信半疑,大胆地对金农说:“董欣先生,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给我们看?”金农微微笑着说:“也许,也许,听我说:‘二十四桥旁有二十四风,我还记得栏杆边的老江东。夕阳照在桃花上,刘开满了红花。“怎么样?怎么样?”他们听了,解谜。其实这不是元代诗人的诗。真是急中生智,他自己发明出来帮小盐商脱困。小盐商站在一边,金农向他微微点头,示意他不要露出破绽。自然,宴会还在继续。第二天,小盐商来到金色农场向他表示感谢,并赠送给他1200块银元作为礼物。
这个故事说明金农助人为乐的机智勇敢。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扬州有一个客栈老板,名叫米有德,因为不道德,爱吃鱼,被称为“无德”。附近的人都恨他,金农想替大家惩罚他。
今年恰逢“无德”60岁生日,所以他想找一位艺术家给他画像留念。听到这个消息后,金农在他的客栈斜对面设立了一个肖像摊位。“无德”看到了画摊,便向金农要了价格。金农说:“我的肖像是同等价格,像傅贵雕像,银二十两;二等像是普通像,银子十二两;第三类形象是一个有十个铜板的低级形象。”“没有德行”,我想,自然,我应该画头等舱,但是钱太多了。想了想,对金农说:“既然要画像,自然要画傅贵的画像。但是,如果你不喜欢画画,你会怎么做?”
“如果看起来不像,我就听你的。”
“好吧,如果看起来不像,我就不给你钱,但你要付我二十两银子!”
“随你便。”金农平静地回答道。
“无德”高兴地坐在金农对面,让他自己画。不到一个小时,画像就完成了,不仅是外观,还有表情。“没有美德”,我想,这太相似了。但是,你不能说喜欢,但是你要付200两银子才能说喜欢。所以心是横的,坚持画不像。金农听到这话,并不着急。他笑着说:“既然你说看起来不像,我就不争了。我会接受惩罚。但是,你必须在这张照片上签上五个字‘不是米友德’。”“无德”思想,一签又一签。这是什么?所以我在屏幕上签了这五个字。金农也爽快地递给他二十两银子。
谁知道,第二天,当“无德”还没起床的时候,就听到他家门前的街上有嘈杂的人群。“没德行”急忙起身看了看。我看到很多人指着金农的画室。当“无德”走过去看的时候,他差点晕过去。我看到昨天自己的画像挂在丁树上。不同的是肖像上加了几笔,成了我自己的穿搭。看着欢呼的人群,“无德”气得跺了跺脚,赶紧回家要求家人用四十两银子赎回画像。家人回应,很快就转过身来。家里人说:“四十二个不行,别人要五十二个。”“那就给他五十两。”一家人匆匆离去,又匆匆回来,说:“那人走了,不见了。”“无德”欲哭无泪,焦急万分,干脆拿了一大笔钱,到城里找农民。
果不其然,《无德》在最繁华的街道之一看到了金农,周围围满了看热闹的人。“无德”冲进人群向金农买画。但金农说什么都不卖。金农充其量无奈地说:“你得买。一百两银子。”“没德行”苦着脸问,“怎么又涨了?”“就算你不买,反正我不缺你的一百两。这次不买了,下次还要涨。”说,我要走了。“无德”别无选择,只能交出一百二十块银子,买下这幅画。所有人都拍手叫好,随即,金农把这一百二十块银子给了身边的穷人。
金农(1687-1764),字守门,名东新,又名刘基善民、曲江外士等。,出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博学多才,精通篆刻鉴定,引用博学之词落选,心情抑郁,周游列国,晚年以卖画为生,过着悲惨的生活。他50岁开始学习绘画。因为他渊博的学识,无数次的游览名胜,深厚的书法功底,他终于成为一代名家。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其是木梅。他的画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传世作品有不少是他的弟子写的。他的书法独树一帜,自称“漆书”,既不官也不官,似官似官,风格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