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前一篇小说手稿发表了8000字,堪称小说楔子。
著名作家沈从文1949年后唯一一部小说的手稿近日浮出水面。这本8000字的《谁来了》目前被沈从文的表妹、83岁的画家黄永玉收藏。文革时期的手稿是沈从文作为长篇家族小说的楔子写成的,沈从文关注的家族是黄永玉家族。一篇稿子向读者透露了一个秘密:家族的原名是张!
第一次出版的八字手稿
黄永玉的传记《文星街兄》近日将由丽江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湘西凤凰城黄永玉老街坊刘一友创作。书中描写了黄永玉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使一个上下求索的探险家形象栩栩如生。老街坊的字读起来简单亲切,黄师父高兴的时候,就把文革时沈从文身边写的未完成的小说《谁来了》,共8000多字,第一次和丽江出版社一起放在这本书里。
记者在黄永玉提供给出版社的沈从文手稿中看到,《谁来了》是沈从文亲手用美丽的花朵写成的,全文只是一部长篇家族小说的一个楔子。从一部8000字的楔形小说开始,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深度,他的写作计划已经成型。不幸的是,他当时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离开北京,搬到咸宁,住在一个孤独的地方.....他远离家人,无缘无故地相遇。”正因如此,他的野心戛然而止,《谁来了》成了一篇没有下文的孤独文章。正如黄永玉所感叹的那样,“谁知道这个长篇故事写下来写完,文坛会是什么样子?”
遗稿创作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黄永玉透露,沈从文未完成的小说创作于文革时期。1969年11月,沈从文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被没收了八次。经过60多次评议和自白,他被送到湖北省咸宁市双溪区吴起干校“改造思想”。1971年6月上旬,在河北磁县1584部队二中队五班工作的黄永玉,突然收到堂弟沈从文寄来的咸宁一沓东西。“当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我的小说《谁来了》中的一个楔子,既悲伤又充满幻想和神话。”这让黄永玉非常不解。“什么样的地点、时间和条件,他老人家突然开始用小草写这样一部闲适的小说?......解放后,他从来没有这样用过脑子。”
黄永玉回忆说,当时沈从文离京去湖北之前,还有一个小水的壮举。他把所有有限的存款都分给了年轻一代,他觉得去告别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后来时局变了,气候变了,沈从文似乎对时间空有了偶尔的洞察,孤独的身心不禁在回忆中找到慰藉。“于是,最深、从未被发现的童年宝藏浮出水面。这个东西写的东西很多,不涉及文字,所以一口气写了8000多个字。”
沈从文在“文化大革命”中揭露姓张之后,回到北京忙于研究古代服饰,再也没有向提起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现在我想起来,黄永玉感到很遗憾。“其实我应该多问问他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我错过了机会,后悔了。”
沈从文的祖父是黄永玉的曾祖父。沈从文打算为祖父家族写的这本家族小说,早就揭露了家族的一个大秘密:黄家的真名叫张!为此,黄永玉真的后悔了。“我们家原姓张的消息小时候就清楚了。张为什么改姓黄?他死后,每个人的纪念碑上都刻着‘张公’而不是‘黄公’的演变真相,我却一点也不明白。既然文叔打算写一篇关于我们家史的长文,不仅小说要好看,我的家史也能做个线索。”黄永玉错过了一个解开谜团的好机会。“从文叔叔是我们一个老人,你看,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