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张向记者展示了他写的第五部《百身千字文》。徐英哲摄
保定,8月26日(吕子豪、徐英哲、董颖)河北保定的一位老人张木森,花了10年的时间努力学习,挽救了频频失传的“百体千字”。他成功地用蝌蚪、龙体、耳体、梅篆等125种字体写成。,并出版成书,由学徒教授。钱文子、圣紫晶、白嘉星是古代蒙书的代表。《千字文》是一首1000字的诗句。全文四字,对仗工整,涵盖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等方面。简单易懂,容易背诵和记忆。这是一本袖珍知识百科全书。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期,元外三七侍郎周兴嗣奉皇帝之命,从王羲之的书法中选取了一千字,编成一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千字文”。《百体千字文》汇集了历代名人的100多种字体。
26日上午,记者在张老人家中看到,客厅里悬挂着一面长约2m、宽约1m的百体千字文书法横幅,十分醒目。全文每八个字为一个字体,虫、鱼、鸟、兽、日、月、星都成为笔画。其中,龙书的每一个开头都是一个龙首,它的嘴和角清晰可辨,它的字体形状也画在书上,极其漂亮。龟书、鸟书、竹书、梅花篆等字体相似。
今年75岁的张告诉记者,这是他精通上百种字体后写的第五部《百体千字文》。除了小篆字体,其他近百种字体濒临失传。[下一页]
从右到左,张的《百体千言》分为蝌蚪、隋书、龙书、垂韵印。徐英哲
据张介绍,退休后他意外发现,现在的《百体千字文》除了粉丝和研究者之外,很少在社会上流传。各大出版社的字库都没有底板,能写出这种字的人非常少。看到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面临断代危机,他一生热爱书法。2004年,他开始有了研究《百体千言》和写书出书的想法。
张说,“百体千字文”字体造型奇特,不仅要求书法功底过硬,还要会绘画。写字最大的困难是每种字体的笔和结构都不一样。每次写完一种字体,都需要静下心来调整思路,知道另一种字体的特点才能写。“写作时,我的精力会高度集中,就像睡着了一样,听不到外界的任何声音。”
张说,他写的《百体千言》第六版于2013年11月正式出版。这本书详细解释了每种字体的来源,并附有汉语拼音和英语翻译。
张透露,为了更好地传承《百体千言》,他收了10多个徒弟。其中一位学徒大胆创新,将百体千字与烫洗工艺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工艺中。“我一定要多活几个健康年,努力让《百体千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对此,中国文化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保定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徐万红表示,在历代,每当有重大事件或自然现象发生时,古人都会创造出一种文字。比如《竹叶书》就是三国时期关羽创作的。关羽离开曹颖回到刘备身边时,为曹操画了一幅《风竹画》。在这幅画中,一簇簇竹叶组成了20个汉字:“你不感谢董军的祝愿,你是一个独立的名字。不要害怕孤独的叶子,它们不会褪色很久。”。这幅画流传于世,逐渐演变成“竹叶书”。可以看出,每个人物的创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情节和社会事件,而张的《百体千言》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外,秦统一六国后,古籍被烧毁,篆书被统一使用,导致蝌蚪和甲骨文灭绝。因此,张、等人为抢救和传承古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河北保定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任教于人民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退休。现为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作品曾获澳门回归十周年“荷花杯”邀请展一等奖、“长城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