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图)农民花8万元建农具博物馆

时间:2022-05-02 00:47:55

志诚农具集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农具已经逐渐消失。近日,记者了解到,蒲城县农民米志成自筹8万元,收集传统农具,并在家中设立农具博物馆。

他找到旧农具后就付钱。

据了解,67岁的米志成是蒲城县韩晶镇米家村的一名农民。这几年,他突然发现,自己年轻时用的很多农具,现在几乎都没用了。说到旧犁和旧织布机,大多数年轻人根本不知道。

米志成告诉记者,他们小的时候用很多农具干农活。年长的农民有步犁和旧犁,还有各种各样的耙子和锄头,可以在播种时使用。收割完小麦后,他们都拉着车把它们运回来。米志成感慨地说:“不像现在,我们都用机器。”

虽然现在耕作机械化,节省了人力,但看到那些传统农具被村民遗忘,米志成感到非常遗憾。他认为,那些农具与传统农耕文化息息相关,不可能就这样悄然消失。所以从2012年开始,他决定在自己的院子里建一个农具博物馆,展示农耕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耕文化和民俗。为了收集农具,米志成不仅跑遍了周边村庄,还去了Xi安、铜川、延安等地寻找旧农具。当他找到它们的时候,他付了钱,把那些熟悉的“玩具”搬回了他的博物馆。

一千多件藏品花费8万元。

前前后后,米志成为自己的博物馆花了8万元。他的收藏也相当可观。目前馆内收藏有木车、独轮车、步犁、旧犁、灯饰灯笼等千余件。,以及反映过去农耕生活的各种老照片,甚至还有一张清朝光绪年间的地契。此外,米志成还运用图片、文字、实物等手段,展现了农具使用、粮食加工、收割储藏的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的乡村民居、农耕发展、纺织服饰、家居生活等场景。黄河流域的现代农耕文化在他的博物馆里重现,让前来观赏的人们乐此不疲。

采访中,米志成告诉记者,农业机械化是好事。传统的耕作方式甚至农村生活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农耕文化不能就这样消失。他觉得建造这个博物馆,给后代留下一些信息,是他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