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英语专业80后毕业,在北京从事英语翻译工作,但是周末,大家都喜欢一起去博物馆。“现在博物馆的讲解功能很发达,但是里面的电子讲解和导游讲解都有点官方化,我们就是想和各位参观者分享一下我们对博物馆文物的理解和认识,于是就开始了微信号。”三人中的“克莱伯”告诉记者。
扬子晚报记者孔小平
有趣的人:曾郭俊是一个中年文人。
记者饶有兴趣地添加了他们的微信号,先看了最新一期,发现这种关于博物馆藏品的介绍与讲述者完全不同,更加口语化。其中,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江汉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览20余件。比如第二十三章介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十九馆的几件珍品,比如战国早期建造的铜鼓底座。开头介绍“这个美杜莎似的东西是一个大鼓的鼓座。如果你知道它的主人是曾侯乙,那个热爱文艺,懂得装修房子的曾郭俊,你就不会对这样古灵精怪的乐器配件感到惊讶了。”
从图片上看,这个鼓底座是由8条大怪龙和几十条小怪龙组成的。此外,还有带动物面孔的铜鼓。这种文章读起来就像是在你耳边和博物馆的一位同行参观者聊天的感觉,还把一位君主描写成一个中年文豪,特别有时代感。
精彩:博物馆里有这么多秦汉漆器,你可以开超市。
看看他们对博物馆文物的解读,对博物馆文化充满热情和兴奋。《克莱比格》说,文章充满了我们参观博物馆后的感受,所以一定和官方的解释完全不一样,语言和情感也比较发散。看江汉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在本次展览的部分,说明了以湖北省博物馆为首的市县多家文化机构带来的百余件精品展示了灿烂的楚文化,其中以商代盘龙城遗址、战国曾侯乙墓、战国九莲墩等文物最为精彩。“但这次湖北的精品没有全部展出,比如曾侯乙墓的文物,比如曾侯乙睡觉的棺材,超级大,超级漂亮,禁止出国展览。而曾侯乙的玉佩,足足有26节,有半米长,也不允许出国。此外,铜像和上面有扭曲状纹饰的盘子,足够十位专家每人写十篇论文。他们还没有研究透彻,当然不能随便出去展览。”[下一页]
“这位君主的家业确实很了不起,但如果你认为湖北省唯一的博物馆是曾侯乙,那就大错特错了。从100万年前到100年前,湖北省博物馆能够布局出一条精品无尽之路。”据介绍,比如80万年前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比“北京人”早三四十万年。商代有于戈等。“我之前看到的漆器是东周时期的,胡博的秦汉漆器足够开超市,外观也很出色。”
参观南博:体育文物展上的“吹湾”类似于“高尔夫”
记者发现,刚刚结束的南京青奥会也是“一起去博物馆”的话题,参观了南京博物院美术馆二楼的“博Xi:中国古代体育与文物展”。接受记者采访的克莱伯说,三人组中有一位来自南京,他在青奥期间专门去看了这个展览。记者看到,文章说:“青奥已经结束,体育的时尚永远不会消失。作为送给青奥会的礼物,博Xi: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架起了一条连接古今的神奇走廊。”展览的图片部分,两千年前的汉族人在玩“武术”,现代人在玩“剑术”,真的看起来更像神。它还在展览中介绍了一件珍贵的国宝,即“马球图”,据说这是关于马球最早的图像资料。珍贵到禁止出国展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馆要300大洋才能看到。
之所以这个微信号的内容如此易读有趣,是因为作者是严肃幽默的博物馆爱好者。“你没有看错,确实有一个古装选手在打高尔夫。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宣德帝朱瞻基,也就是明宣宗。棋盘上写着他在玩‘吹弯’,和现在的门球差不多。但是看看地上的小洞。这显然是高尔夫。宣德帝野心很大,也爱娱乐。特使在自得其乐的时候画出了他的身影,制作了明初中期唯一的宫廷绘画长卷《明宣宗幸福图》,现藏于北京紫禁城。”
揭牌后:把论文“彻底”下载下来,然后生动地写出来。
“克莱伯”告诉记者,其实这个微信号是一个羽翼丰满的公益号,因为他们在北京并且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周末,他们三个喜欢参观博物馆。参观后,他们还是很乐意写介绍和心得,所以目前还挺得心应手的。“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为了写一篇文章,需要几个小时才能使文物的信息更加详细和准确。现在百度还不够。我们也去专业论文网站研究相关论文,深入了解后,生动地写出自己理解的内容。”他说每个人通常都有一份全职工作要做。这些稿件大部分都是周末写的,第一篇8月8日上线,每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