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和进士的区别
明代官员选拔考试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大考试。其中会试上榜的考生被称为举人,而殿试上榜的则是进士。那么,举人和进士之间究竟有哪些区别呢?下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试难度和选拔标准
举人和进士的考试难度存在巨大的差别。会试是乡试的补充,参加会试的选手都已经通过了乡试的筛选。因此,会试更像是一种较为宽松的选拔标准。与此相对,殿试则被誉为是明代最难的考试之一。已经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最优秀的举人们参加殿试,进入皇帝面前一决高下。殿试不仅考察了选手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考察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操守。因此,殿试的选拔标准非常高。
社会地位和职业前景
举人和进士在明代社会的地位有所区别。举人在明代社会本就是有一定地位的,参加会试后,未必能够成为进士,但是已经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可以在朝廷和地方组织中工作。进士则可以成为明朝的高级官员,举国上下的最高治政者必须由全国范围内最卓越的文人中选出来。选中进士的人将成为明朝重臣,他们不仅享有较高的收入,还会担任各级官职,如总督、巡抚、知府等。同时,进士还常常享受特殊的荣誉和礼遇。
文化修养和风度操守
在教育和培养方面,举人和进士也存在区别。举人们通常是地方士绅的子弟,家里已经给予了他们为数不少的教育资源,他们通常从小就接触到了古文、诗词、史书等文化元素,也接受了一定程度的礼仪教育。而进士们则不止要掌握上述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要有超然的人格和操守。在长达三天的殿试期间,所有的进士必须住在离皇宫较远的地方,严禁通信。这是明代负责人考察考生品格的方式。这种考察方式在当时非常有效,为明朝选出了许多优秀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