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尉是什么官
太尉的历史
太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原为三公之一,与太傅、太保同时设立。太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西汉,其名字来源于当时天子派遣大将军率军的行动,赋予其“尉”之称,意即居于大将之上,为诸将先导。而太尉也因此成为了统率三军的要职。
初期的太尉辖范很广,是几个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一个。但随着时间推移,其职责范围逐渐减少,先后被设立的尚书令、御史大夫、侍中等官员等夺去了其一部分职权。到了汉末魏晋时期,太尉的权力几乎被掏空,渐渐地演变成皇帝的护卫官员。唐代张九龄所著的《唐六典》也将太尉列为“内殿官”之一。
太尉的职权
在三公之中,太尉的职责在唐以后几乎都被削弱。从唐代到明清,太尉的职责和地位不断下滑,最终变成了一种虚位以待的职务。但在其辉煌时期,太尉的职责主要是护卫皇帝,统率三军,与大将军配合作战,镇压暴动叛乱,审查将领等事宜。宋代理宗改变了太尉的职责,将其转为权丞相,统辖政事。
除了前述职责之外,太尉还有接见外国使臣、不时视察边疆防务等职责。唐代时,太尉还管理刑狱,掌管户部、礼部、吏部等三部,这表明太尉在唐初的官方地位非常显赫,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顶级官员之一。
太尉的重要性
尽管太尉的职责以及地位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变革,但其地位的重要性始终不变。一个国家的登高望远,往往需要一位能够直接接触皇帝并且在军事、政治等多方面颇具实力的官员来掌控权力,而太尉就承当了此重任。在中国历史上,太尉几乎都是著名的政治家,陆续有董卓、魏忠贤、李自成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太尉名声不显赫,但以中国古代制度来说,只要某一官员能够进入太尉之列,那么他必然是居于众多官员之上的人才。
太尉虽然在历史上曾类似于皇帝的护卫队,不过其最初的定位在于统率三军,支持皇帝完成征伐、镇压等全国性的行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一个高效的军队是必不可少的,而太尉就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有力策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