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张仪简介(张仪简介及人生经历)

时间:2023-07-02 09:32:32
张仪(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是“法家”的创立者之一。他曾说过:“用政治来治理天下,归根结底只有法”,这成为他一生追求的信仰。 张仪出身在赵国上党,他很早就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才华,据说他年少时已经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在赵国的官场中,张仪曾先后担任过中车府谒者、长史等职,后来又受到了赵国的外交使命。在代理赵国大将蒯聩的时候,他率军攻取了燕国的丹阳城,大胜之后又赢得了燕国的重重恩赏。但是张仪并没有陷入享乐和荣耀中,他始终追求更高一层次的境界。他认为,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和平是最重要的,任何个人的荣誉都应该为此服从。 张仪的第一个重要的政治举措是颁布了《悬车之论》,其中用俚语讥讽了赵国官员之间相互攀比、勾心斗角的现象,提出了“危则反,颠则覆”的结论,这对于治理国家起到了巨大的提示作用。后来,张仪的改革思想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制定适当的法律法规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而实行法律法规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在求援齐国的过程中,张仪与商鞅结识,商鞅见张仪才思敏捷,遂赠送其《商君书》,并邀请张仪成为其参谋。随后,张仪和商鞅一起祭祀“长桑社”,并互相讨论各自的理论观点,从而逐渐形成了“法家”学派。 在七国之乱中,张仪一直担任着较为重要的职务,他坚持秉持法治,成功地改革了赵国的政治制度,使赵国得到快速发展。而在外交领域,张仪则是赵国的外交大使,不仅常常出使他国,还有多次成功渡河攻城、诱降敌人的记录,被誉为“非常之士”。 张仪的思想观点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并不被人认同,尤其是在秦国,当时秦国因为秦始皇的强力统治而崛起,张仪的“法家”思想被视为对秦国权威的挑战,因此在秦国,张仪受到了迫害,被迫逃亡到燕国。尽管他在燕国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张仪的政治抱负与责任感一直在心中。公元前278年,他听到代国国君请他出使修好的使命后,前往代国途中被杀害,年仅63岁。 总的来说,张仪是一位勇于开拓、智慧优秀、高尚志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和外交思想、法家思想、改革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