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警怒”。林则徐有很强的气质。后来他才知道,愤怒不仅没用,还经常给反派找借口。于是他在书房里挂了一面横幅,书上的“警怒”二字是自制的,并在大厅里挂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气度极大;站在墙上,没有欲望是正义的。”上自警要大方,下自警要无畏无私。
“写作解闷”。韩愈在《送人高贤序》中说,草书家张旭写,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者说“如有不妥,必以草书送之”。韩玉赞说,这个方法简单有效。比如握草书,尤其是草书时,写前的怒气移到笔尾,流向书写,消散。
“佩维放轻松”。《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叶巍为了克服急躁情绪,命西门宝“放轻松”。“威”是一种熟牛皮,它以其柔软的质地来戒掉。每当你发脾气时,用手长时间触摸,愤怒就会被消除。
下棋平息怒火。明代郑在《昔非安日文》中记载,监制御史李纲性急,但热衷于下棋。每次下棋,你的气质都趋于安详和放松。他的家人每次看到他狂躁的愤怒,就把棋盘放在他面前,他的脸色立刻变了,采取了布局,他的愤怒消失了。
“赏花断怒”。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坎坷,却活到老。他通常喜欢种花并喜欢它们。在每一次逆境中,为了缓解心中的焦虑和愤怒,我去赏花。“我偷懒了好几年,却只能看到梅花即将散尽。”
“画竹忘怒”。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担任范县、潍县县令时,情绪低落。当愤怒受到老板的压力时,他会摊开宣纸,画几笔来忘记愤怒。尤其是在他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为得罪士绅提供救济而被罢官后,画竹成为他晚年的主要活动。
《爱与愤怒》。人口学家马寅初,一对恩爱夫妻,字典里没有“怒”字。他说:“不要惊讶,看看庭前盛开和落下的花朵;不管你愿不愿意留下,仰望天空,让云翻滚。他和妻子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心态平静,尽管困难重重,却活了很长时间,享年101岁。
写一本书来缓解愤怒。司马迁说:“诗三百首,大概是圣贤生气的时候做的。”清代戏剧家李渔说:“除了写书,别无他法。为了消除烦恼,愤怒要释放,恩怨要铲除。喜怒哀乐皆文章。”(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