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忆艺术家熊秉明与清华之缘

时间:2022-10-25 08:45:23
侯宇燕

1999年5月13日,宗璞先生打电话给我,说熊先生夫妇要来中国,中国美术馆要为他举办一个展览,并命令我下班后带着基本敲定的《永远的清华校园》文章目录去雁南公园,这是我第一次也是一次见到熊先生。

在此之前,《大师》杂志刚刚刊登了一篇《熊庆来与杨振宁的友谊》。其实标题并不准确。熊庆来比杨振宁大一代。他和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同事,后者是老清华数学系的教授。熊庆来是系主任。只因为熊庆来和杨振宁是家族中最有名的人物,作者才有这样的名字来吸引读者。后来收录在《永远的清华校园》一书中的《父亲的回忆》中,先生曾说,小与熊庆来的儿子合作,小熊画幻灯片,杨负责幻灯机。在文学和哲学上各显所长。

在同年龄的老清华子弟中,熊秉明虽然在国内外名气不如杨振宁,但他的文艺哲学却独树一帜,国内读者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他之所以提出要把清华孩子对父母的回忆的文章编成一本书,是因为他像一块磁铁,凝聚着当年西院老朋友于润民、杨振宁甚至邓稼先等一大批老清华孩子的足迹。这本书在人们友谊的起伏中随处可见。

站在客厅里的这位77岁的画家,身材矮小,身材瘦削,身体健康,大眼睛,眉头微皱,好像总是在打听什么。你无法想象三年后他会死于巴黎的突发脑溢血。他在20世纪40年代去了法国,并永远留在了那里。他的面部线条还是不像我们印象中的无拘无束的艺术家。他总是体现出一种清华特有的标志性风格,既天真又务实。我看见他坐在沙发上,直直地看着墙。冯友兰先生手书禅诗,“我选择隐居,一年四季不寄不相逢。有时直上孤峰之巅,望月而笑。”突然他笑得很开心,因为熊太太说今年是他的“展览年”。

是的,1999年熊先生在中国举办了一次巡回雕塑展。后来,在一个读书的电视节目中,我看到他去了云南。在他的家乡举行了一次座谈会。熊先生对云南的感情很深,他的雕塑里有云南的牛。他说:“昆明人的脸我很熟悉。它的起伏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山丘和叶萍。我可以闭着眼睛简单地跑跳过去,不会摔倒。”在屏幕上孤立、内敛、炙热的氛围映衬下,我突然得到一个固执的主观印象:熊先生是孤独的。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宗璞先生那天在背阴的客厅里听到一些在清华校园里并肩长大的“准兄弟姐妹”是院士时那种复杂的表情。他这一代的清华孩子,不管父母是文科还是理科教授,大部分都是学理工科的。一个是美,一个是善。选哪个?这里有时代因素,也是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与实践领域较量的结果。镜头远远地跟着熊先生到了一条小河。突然,他忍不住叫妻子过来看一束普通的野花:“真香!你身上有味道。”他像孩子一样兴奋。这位女士用手嗅了嗅。只有在这一刻,艺术家不管不顾的微笑的生命力才能充分发光,覆盖远在上面的其他事物。[下一页]

在这部电影中,熊秉明在法国学习绘画的同学吴冠中也出现了。他谈到了两人回国与否的争议和分歧。出身贫寒的吴选择回到中国,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在民族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美丽的天地;贵族出身的熊秉明选择留在法国,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个画家的独特气质。

那天是在勺园吃饭,能干的熊太太特别细心,一连换了两张桌子。晚饭后,金在西沉,熊先生的背影在暮色中微微摇摇晃晃。初夏是北京最美的季节,空气中充满了青春的光彩。燕园有许多古物。雁南园右手有两只驼碑龟卧在路口周围。宗璞先生考证它们不是乌龟,而是一种龙生九子。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曾经骑在他们的脖子上,留下了值得回忆的照片。到了这里,熊老师突然说起一个话题:化学家张的儿子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时,为了爱情自杀了。有那么一会儿,空气一片寂静,只有我脚下青草的香味在空的空气中流淌。想起一位农学家余振勇的女儿、联合国大会社会学系毕业生余培草发表的一篇散文,也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位老人,旨在回忆在昆明那段艰苦岁月里,体育教授马月涵的一个十几岁的儿子生病了,每天一个人躺在床上。她是他的同行,去拜访了,彼此什么也没说。很快男孩就死了。以前看余女士的文字,总觉得这位慈祥的老人长得像奥斯汀,但当时觉得她是“茨威格”。老清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些都是宏大的叙事话语,而在这些话语巨大的翅膀背后,曾经有一些细微而平凡的生活,它们像流星一样悄然流逝。他们没有机会留下任何东西,他们似乎也不想留下任何东西。只有少数带有淡淡血痕的追忆,传递着时代的魅力,对这些生命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这些话经常传播不出去。

在夕阳的一抹余晖中,我看到熊先生充满爱意的眼神看着妻子。在异乡,她是他的心腹,也是他的厨师、司机、秘书甚至园丁。熊先生太依赖她了,她必须先审查合同。熊先生说她是自己生命的支柱。宗璞先生还感慨地说,在父亲晚年,他也有“几个要职”。林黛玉,本该是一个冥想作家,做了很多年的搜索引擎。大家来到了刚刚落成的五四讲堂。温柔的春风在吹拂。熊夫妇仰望这座宏伟的建筑,深情款款地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

《永远的清华校园》出版后,我写了一篇书评《清华之风》,发表在《中国读书报》上。有这样一段话:“熊秉明选择了文艺哲学作为他毕生的承诺(不仅仅是爱好)。与物理学家们热烈的掌声相比,这条路无疑是孤独而充满荆棘的。背道而驰的熊秉明,有着孤独探索的眼光。这只眼睛让我想起了弗罗斯特的诗:‘我选择了一个很少有人走路的地方,这让一切都变得不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有着哲学背景和形象思维的他,却有着深刻而生动的见解。他看到了矛盾和智慧。“宗璞先住,我送熊先生。很快熊老师发来了一份热情的传真,他说很喜欢。

回忆是琐碎的,但有光彩。陶渊明曾感叹“吾将改归城”。今天回顾过去的岁月,翻开书仔细数了数,才发现十几个作者随风回家了。我想我对陶渊明有所了解。(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