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实的信息,加上电影艺术中独特的切入视角和对画面感的追求,让很多艺术家的纪录片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甚至获得了一些电影奖项。在一些纪录片中,如实记录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状态,让艺术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让后人与他们的“相遇”更加真实可信。
可以说,艺术家纪录片的制作通常有点后知后觉,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制作都是基于艺术家成就的最终结论,就像2011年BBC电台推出毕加索、达利、马蒂斯、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的纪录片时的推荐一样——这一系列纪录片探索的是“为什么这些艺术家配得上他们的名气,他们的精神遗产是如何在我们的文化和文化中仍然普遍存在的?”
在艺术家纪录片的制作上,BBC无疑是佼佼者,并因此获得了一系列奖项。究其原因,除了欧美纪录片成熟的商业化运作之外,更重要的是BBC在制作上能够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因其独特的视角而尽可能地给观众带来吸引力。以BBC 2006年发布的8集纪录片《艺术的力量》为例:在该系列纪录片中,详细介绍了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雅克·特纳、梵高、毕加索、罗斯科等8位艺术家的生活故事,将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刻画得惟妙惟肖,突出了“艺术的力量”这一主题,从而获得了国际艾美奖最佳艺术节目和2000年度最佳艺术节目。
事实上,与艺术家相关的纪录片并不仅仅存在于“BBC艺术之旅”类型的节目中。随着现代摄影、视频技术的发展和艺术的渗透,纪录片几乎成为国际大师的“标准配置”,很多艺术家推出了自己的纪录片。专业导演的参与已经成为艺术家纪录片的一大特色。翔实的信息,加上电影艺术中独特的切入视角和对画面感的追求,让很多艺术家的纪录片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甚至获得了一些电影奖项。在一些纪录片中,如实记录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状态,让艺术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让后人与他们的“相遇”更加真实可信。[下一页]
早期艺术家
纪录片中珍贵的“真人出现”
现代艺术的奠基人毕加索(1881~1973)的出现令人惊讶。1956年盛夏,以拍摄悬疑片而闻名的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rouzau,1907~1977)放弃了当时流行的传记式或说教式拍摄模式,实际上得到了毕加索的同意。75岁的毕加索穿着短裤,面对难以忍受的高温和聚光灯的强烈辐射,饶有兴致地作画:生动的线条在画纸上快速游动变形,一朵花先是变成了鱼,然后变成了美女,然后变成了公鸡,变成了牧羊人。在这次拍摄中,毕加索一共创作了15幅作品(有人说是20幅),其中一幅是5分钟完成的素描。这部78分钟的纪录片叫做《毕加索的秘密》。拍完之后,毕加索销毁了他在拍摄期间所画的所有作品,所以这部电影是仅存的记录,被法国政府视为国宝。此外,这部电影的摄影师克劳德·雷诺瓦是著名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孙子和著名电影导演让·雷诺阿的侄子。这部电影获得了1956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
值得强调的是,这不是毕加索的第一部纪录片。早在1935年,达达艺术家曼·雷就为毕加索拍摄了一部名为《加洛比海滩》的纪录片,其中收录了毕加索在1923年至1940年间从未发表过的传记短片。此外,1945年,比利时导演保罗·哈泽特制作了纪录片《寻找毕加索》。
毕加索死后,人们才真正受到启发,为毕加索制作纪录片。比如1978年,瑞典导演泰治·丹尼尔森以荒诞的喜剧风格演绎了毕加索的《奇异之旅》;美国导演克里斯托弗·凯恩拍摄电影《毕加索:一生的传奇》(又名《毕加索:魅力、性与死亡》);1988年,法国导演皮埃尔·菲利普为毕加索拍摄了纪录片《毕加索的岁月》。1996年,美国导演詹姆斯·象牙将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毕加索:创造者与破坏者》搬上银幕。这部电影叫《爱走一次》(又名《忘记毕加索》《拯救毕加索》)。毕加索惊人的精力、创作天赋和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是这部电影的精髓。虽然毕加索传奇的一生正被不同的导演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但乔治·克鲁佐的《毕加索的秘密》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必须承认,这部纪录片已经成为接近毕加索最有效的方式。
弗朗西斯·培根(1909 ~1992)是另一位被记录为毕加索的艺术家。1988年,英国出版了一部55分钟的弗朗西斯·培根传记。当时培根已经快90岁了,这部纪录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或许通过这部电影,后人可以洞察到在他粗犷的笔触下,由想象构建的诡异荒诞的世界。[下一页]
在弗朗西斯·培根的其他纪录片中,有两部值得特别关注,即1998年上映的《培根:绝望的浪漫主义者》和2006年上映的《培根:男人与竞技场》。前者并不侧重于描述培根的生活,而是抓住了他的感受,揭示了他的生活与创作之间的某种联系。影片结构极其松散,经常有艺术家聚集的酒吧、培根的工作室、卧室、各种交流场所等场景。培根:《人与竞技场》追溯到培根的一生。从他在爱尔兰的童年到他创作的全盛时期,这部电影穿梭在许多尚未公开发表的珍贵影像中。这部纪录片获得了2006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优秀纪录片奖。
弗朗西斯·培根同时代的美国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1911~ 2010)的纪录片制作似乎有点晚了。这位晚熟的女艺术家开始艺术生涯的时候已经快40岁了。当时,抽象表现主义盛行,艺术界的宠儿是杰森·布拉克和马克·罗斯科。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布尔乔亚的展览屈指可数,孤独而无名。直到2007年10月,路易斯·布尔乔亚的9米高的奥库莫被安置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外,她才96岁,真正获得了成功。2008年,她的纪录片《路易斯·布尔乔亚:蜘蛛、情妇和橘子》出版,讲述了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东西是如何在布尔乔亚的生活中相互联系,缠绕着她的生活。她是什么样的艺术家?童年经历如何影响她的人生发展?她想解释什么?这些都是这部电影精心呈现的。
当代艺术家的“全重”纪录片
在当代艺术大师的纪录片中,安迪·沃霍尔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名字。波普艺术教父通过广泛的艺术探索,使艺术属于大众而不是少数人。除了“英国广播公司现代艺术大师”系列,关于他的艺术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是2005年发行的《安迪·沃霍尔的故事》。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展示了他私人生活的未经剪辑的画面,以及丰富的档案,包括他的朋友和乐队——地下天鹅绒、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变色龙大卫·鲍伊、美国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等。这是一部重量级的纪录片。[下一页]
此外,还有一部关于安迪沃霍尔的有趣纪录片即将出版。马特索·帕里斯艺术基金会计划资助一部关于大师安迪·沃霍尔的电影。这部电影将在中国拍摄,重现安迪·沃霍尔1982年鲜为人知的中国之行。1982年11月,安迪·沃霍尔和摄影师克里斯托弗·马库斯意外来到北京。这位西方明星艺术家当时在中国几乎不为人知。像所有普通游客一样,他在天安门广场拍照,在百货商店购物。在马库斯看来,沃霍尔非常喜欢摘下明星光环。作为安迪·沃霍尔的私人摄影师,他也随时随地在北京录制沃霍尔的镜头。这些照片为这部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在艺术家纪录片中,有一种艺术家展览活动的记录。比如2012年上映的纪录片《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全程跟踪了被誉为2010年纽约现代博物馆“当代行为艺术祖母”的塞尔维亚动作艺术大师阿布拉莫维奇举办的同名大型回顾展。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最著名的一些表演作品被30位受邀的年轻当代艺术家再现,而阿布本人则再次创作了一件震撼但感人的表演艺术作品。同时,影片还回顾了她与前灵魂伴侣乌莱之间的爱恨情仇,乌莱与她在演出现场的和解也让所有人感动。这部电影于2012年获得圣丹斯电影节提名,2013年获得独立精神奖,并获得201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此外,专业电影导演进入当代艺术,为艺术家拍摄纪录片,在某种程度上寻求双赢,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制作中的普遍现象。其中比较知名的有:2001年,托马斯·里德尔谢默(Thomas Riedelsheimer)执导的《河流与潮汐》记录了陆地艺术家安迪·戈德沃西(Andy Goldsworthy)是如何利用树叶、花瓣、石头、冰块等元素制作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的。2011年,荷兰女导演索菲亚·菲尼斯记录了著名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的创作过程。电影《越过你的城市,草会生长》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基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