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齐白石爱财:卖画卖印详尽标价锱铢必较

时间:2022-10-31 09:56:43
齐白石爱财,是出了名的。书画家大多标榜清高,耻于言钱,而齐白石卖画卖印,则是详尽标价,锱铢必较。客厅里贴满了价码表:“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册页折扇每件6元”;“题上款者加10元”;“花卉加虫鸟,每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另,工笔贝叶草虫,每只照原笔单加三倍,大洋红之画另加价”;“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

齐白石卖画卖版画,毫不尊重。不管他是谁,都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信用,没有还价,没有金钱交易。墙上的广告写着:“礼物不画,客人不画,外国翻译不要报酬”;“君子以耻,请按龙格付”;“降价的人会以牺牲别人为代价,我不高兴看到他们。”“画图喝酒”的墙上还有一幅画:一个老人拿着酒壶,一只手拉着另一个老人喝酒,老人拿着笔,一只手拒绝,满脸怒容。也就是齐白石本人。

齐白石经常去荣宝斋的“灵石市场”,每当其他画家的价格上涨时,他都会跟着上涨的价格调整,生怕吃亏。

20世纪40年代,白石老人闻名世界,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市场上伪造的。连好友梅兰芳买的《春耕图》和弟子李苦禅买的《菜香图》都是假的。于是他刻了两个印章:“我的画是全世界伪造的”和“我的画是蒙古人全世界伪造的”。后来“齐白石”钢印被定制,压在画角上,或者直接在画上放指纹,甚至在签钱的时候偷偷做标记,煞费苦心,让造假者无从下手。目前,齐白石晚年的一些作品在拍卖会上已经被岁月磨破,但那几年留下的痕迹仍依稀可辨。

为了把自己喜欢的作品卖个好价钱,齐白石夫妇多次为游人奏响“双簧”。

听到来访者的敲门声,齐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从那个小洞向外望去。

齐:“外面的贵宾是谁?”

来访者:“请问齐老先生在家吗?”

齐先生不确定参观者是否真心购买画作,所以他说:“齐先生不在家。”

客人又问:“你真的不在这里吗?但我特地来这里买他老人家的杰作。”

一听到有人真心买画,齐就改了口:“那我是齐先生,请进。”

客人进门后,与其让他看图喝茶,不如先给他看看墙上的招牌,比如“先跑笔,双景”,“没时间闲聊,客人尊重自己”等等。

来访者恭维了他几句,坐下来说,“齐老先生的虫子最有名。你能放弃一本书吗?”

齐:“真不好意思我老了,眼睛不好,也不画工笔虫。”

再次邀请客人。

祁假装不好意思,说:“有一个,可是祁太太藏起来了。我不知道她会不会放弃。”

客人们更热切了,说愿意出大价钱。

于是齐挺直了声音:“夫人,有一位贵客要看您的虫草专辑。”

齐太太在房间里回答:“嘿,这张专辑是非卖品!”

齐又大声说:“你的客人如果喜欢,可以出大价钱。”

于是在问答环节,一张专辑高价卖出,参观者兴奋地说再见。

齐白石夫妇心里清楚,还有很多专辑等着“贵客”来割爱。

齐白石既擅长“开源”,又擅长“节流”。

他总是在腰间挂一串钥匙,至少有一公斤重。不要说家里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坛油一桶米。他会把它锁起来。每次做饭时,他都会自己解锁,用烟筒测量取米。家政人员经常因为吃不饱饭而离开。

有时他在书桌前画画,他的家人正在挑选菜叶。他会放下画笔,上前捡起一些菜叶,不悦地说:“这些为什么可以吃?”

为了赚取一些利息,他通常把十张十美元的钞票放在一堆里。竹篮装满后,他锁好篮子的盖子,和妻子一前一后骑着两辆人力车,把它保存在一个隐蔽的小银行里。后来,通货膨胀严重。为了不让钱贬值,齐白石把毕生积蓄兑换成60根金条,放在一个长长的口袋里,一年四季都挂着。直到去世前几个月,他才卸下“金袋子”。

齐白石出身贫寒。他是一个农场男孩和一个放牛的人。15岁时,他学习粗木工。16岁时,他改做雕刻木工。直到26岁,他还是一个普通的木匠。他孜孜不倦地做木工活,靠手艺生活,为人真诚。27岁时,他开始向老师学习诗歌和绘画。57岁那年,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家乡和事业,只身前往北京,成为一名老“北漂”。我以为我可以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我卖不掉这些画。“我刚意识到剩下的画太相似了,没有特别的兴趣,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改变。”从那以后,他花了10多年时间从一座破庙搬到另一座破庙。60多岁后,他的作品终于卖到了好价钱,他逐渐达到了艺术巅峰。

从做木匠的时候,齐白石就认识到靠手艺挣钱是无可非议的,所以卖画卖印从来不耻于要钱。他看似异常的吝啬让世人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实。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拜金”老人是一种纯真和单纯。况且白石老人远没有外面传说的那么有钱。(余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