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我在美术馆看了王先生的书法作品,我被那种美丽而古雅的美所吸引。那神奇的律动线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现在,王先生正在专门为我写信。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当我到达王先生家时,我更加惊讶了。王先生打开的其实是一副用整张宣纸写的大篆书法对联:“千里芳草,十万春风。”写得好,每一个字都像一幅动态的画,四肢舞动,看起来淋漓尽致。我曾多次向妙子先生询问写作的秘密,并在我知道写作的起源之前研究了他的作品:
妙子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小时候就师从著名书法家邓尔雅。邓尔雅是严大明的老师容庚的叔叔和老师,他写得一手好篆书,刻得一手好印章。
在南京期间,结识了书法家于右任和沈,并得到了书法家的经书。他也非常欣赏画家张的“画成文字”的才华。在张之前,这样的著述很少。
20世纪80年代,妙子的书法“上了一层楼”。他经常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同时多次赴日本参加书法交流展览,在澳大利亚大学举办书法讲座,多次应邀赴港讲学。
1989年,妙子和于峰应澳大利亚大学的邀请,住在昆士兰。虽然都在80岁左右,但还是充满了“龙虎精神”,举办了很多展览。宁静祥和的大自然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他们还访问了德国、法国、瑞士、新西兰、意大利、美国和韩国,举办书画展。
他们在香港和台湾省举办书画展,受到好评。1994年秋,他们应邀在西湖边的杭州举办书画展览。启功先生为此题词。
画坛大师吴冠中说:“他们看到了世界的新动向”,“他们的心中种满了新苗”,“他们的作品蕴含着文学诗歌的情意”。
在澳大利亚期间,妙子还希望在北京举办一个书画展览。住在遥远的海外,看着北方的天空,梦想着它。他曾写道:
每年,乡村梦绕西湖,荷花初露水面。中秋节的夏天,蓝山可以看做一幅莲花图。
应全国政协书画办公室和炎黄美术馆的邀请,1995年2月,妙子、于峰书画作品展在京开幕,策展人黄舟迎来了多年未见的盛会。、华、、王蒙、杨、、吴祖光、、黄宗英都来了。不轻易出门的老舍妻子胡洁清也来了,就连当时90岁的钟敬文也来了。书画展简直就是老艺术家和老知识分子的聚会。澳大利亚驻华大使也前来祝贺。祝贺苗羽书画展成功举办。
妙子的书法在业内久负盛名。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非常喜欢妙子的书法。她和郭沫若一起去看妙子。当她去妙子家时,她四处寻找妙子的笔迹,甚至在废纸篓里找出了那张纸。
吴冠中先生曾说:“对于妙子,我先看文章,从中吸取艺术教训,然后才看到他的文字。第一眼,我就爱上了他们,非常爱他们。突出的感情是构图之美、真假之美、节奏之美,总之是造型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冯晓评价说:他的书法集各家之长,雄健俊朗,古旧脱俗,表现出极其深厚的传统技艺和艺术造诣。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融合传统与现代理念,变得独一无二。他的作品受到世界的赞赏。
妙子认为,写作必须“由心所动”,正是作者在生活中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产生了一种可喜的激情,并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认为,只有“掌中有书”,脑子里有成熟的想法,手里有即兴创作,两者相互机械,才能写得流畅。神之笔是心与手微妙配合的境界。只有这样,书法艺术才能感染观众,才能产生共鸣、创造和欣赏,就像阴阳两极之间的电流,散发出艺术的光和热。
他用文字比喻用线条来画他的字,其结构和笔法与字体的含义一致。例如,他喜欢描绘水的形象。在他的激情之下,草书《飞下三千尺》显示了力量、决心和坚强的精神。再举个例子,为了加强感染力,把“雨”字里的四个点突出来,让人看到这些雨滴真的落在了纸下面。他把“水”字的线条拖得很长很弯,表现出流动的本质;并以特别威严的方式写下“山”字。
古语有云:“仁者乐乐山,智者乐水。”你可以通过读王先生的字来了解他的性格。王先生是一个仁慈而明智的人。[下一页]
2.诗书画的命运
在妙子的客厅里,我看到了一幅著名画家黄永玉的新画《一朵莲花》,上面写着:“余缪峰子氏兄弟姐妹受益”。
说到他们的友谊,一个有趣的故事起源于他们的青春。在上海,黄苗子非常喜爱黄永玉的才华,并被他的辛勤工作所感动,于是他写了一封信去买一些他选择的木刻。请连同画价一起寄出,以后从南京汇款。黄永玉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很快就照办了,并计划使用画钱。没想到,画被送了出去,但买画的钱却很久没有到了。“是吗...?"室友如释重负地说:“这两个人口碑都不错,我怕他们忘了。”黄永玉坐不住了,决定去南京“算账”。
经朋友介绍,他终于坐在了妙子的客厅里。黄永玉报告了他的名字,并解释了他的目的。妙子真的很尴尬,一遍又一遍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以为我早就发给你了。”画自然就解决了。没想到,这尴尬的第一次见面竟然是他们几十年友谊的开始,老天真会开玩笑。
“文化大革命”后,失散多年的黄永玉听说妙子回来了,赶紧去方家院看望他。他推开小屋的门,却看到年轻人在大声打鼾。他唤醒了幼苗。妙子摇摇头,看着黄永玉,以为她在梦中。离开混沌的人自然是“相对梦幻”的。
近年来,黄永玉发展了他的绘画,用新的想法画莲花,并创作了一些自满的作品。他的妻子曾经说过:“如果幼苗活着出来,他们看到你的画会有多高兴。”黄永玉把这件事告诉了妙子,并邀请他去他家看画。妙子仍在挣扎,但她渴望绘画,渴望看到黄永玉的画。她说:“你可以骑自行车去。”于是,我迅速从自行车上下来,跨上马鞍。但是突然,他从那里掉了下来。原来他忘了他不会骑自行车。
上帝的玩笑在于,黄永玉是土家族,土家族称男孩为“幼苗”。后来文革期间,黄苗子遭殃,土家族人以为是黄永玉。后来,罗孚写了一篇散文,说:“苗不是苗,不是苗。”这两者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我觉得莲花图的签名是“一有年”,也就是2005年画的。所以,我们认识已经60多年了。画与画的友谊更难,友谊永远不会变。我真的觉得中国文化的力量太大了。在客厅里,我还看到了齐白石老人的一张照片,讲述了妙子热爱书画、向老艺术家学习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妙子对绘画的热情越来越强烈。她有一次去北京西城立交胡同的“铁渣书店”参观老白石,征求意见。一天下午,妙子去拜访。正当邮递员来送信时,妙子把信收了进来。这位老人想念他的家乡。当他收到信时,他立即坐在那把破藤椅上,打开了它。这是他的家乡。老人非常高兴。看完信,他看了苗一会儿,颤抖着掏出一串钥匙,打开柜门,拿出一大堆卷轴,指着说:“你挑一个喜欢的,我给你。”
妙子知道白石老人的这种行为是不寻常的。他以卖画为生,从不轻易送人。特别偏爱国画的黄苗子非常感动,于是在几十张照片中精心挑选了一只对比强烈的虾。白氏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拿起画笔,在画上题词:“久游北京的89岁的白氏,想家梦。是苗的孩子给亲戚带书的时候了。谢谢你。”我把它交给了年轻的天才。年轻人看了看,虾显然是活着“渗透”出去的。老人没有打水,但大虾的须、爪、腰、尾和身上淡淡的水,让人看到它们在逆流而上。他对中国画的魅力印象更深。
说白了,妙子对书画的热爱是从画漫画开始的。妙子没想到,在未来,漫画会成为他和于枫之间百年的桥梁,成就他们一生的婚姻。
小时候去香港读书,学校附近有一个“艺术学校”——麦少师兄弟工作室。那里的橱窗里经常展示一些非常有趣的图片。这让小苗流连忘返。当时,妙子的父亲除了编辑《大广报》外,还为香港几家大报写社论和小说。下课后,妙子会去送信,拿着登记薄挨家挨户送。因此,他结识了当时香港报纸上所有的名人。
在这种氛围下,13、14岁的妙子在朋友黄般若等人的鼓励下,开始为香港的《姑子报》和广州的《半角》画漫画。1929年,他将一次绘画比赛的获奖作品送到上海漫画社,随后在上海出版。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并收到了漫画家叶的回复。妙子喜出望外。后来他从热爱艺术转向从事艺术工作,这种鼓励是一个重要因素。
后来他到了上海,遇到了漫画家叶、华、、张乐平等人。经常给叶等人赞助的漫画杂志《时代》投稿,后来加入《良友漫画画报》做编辑。
上海乔佛里大街上有一个“漫画社”,是上海的漫画家组织的。漫画家经常在那里见面。有一次,妙子在俱乐部见到了作家郁达夫,郁达夫还带来了他的侄女于枫。于峰年轻,天真,很讨喜。这是妙子和于峰的第一次见面。后来,在叶的家里,认识了于枫,于枫被称为“余小姐”,第二次总是穿素色旗袍。
后来去了南京和广州,几经波折。抗战全面发展后,上海的许多学者被迫流亡广州,妙子得以再次与许多朋友见面。交往频繁的有夏衍、廖沫沙、叶凤玲等等。郭沫若是《王久日报》的台前社长,由夏衍和于峰作为记者主办。有一次,夏衍向妙子抱怨《王久日报》缺少白色报纸。妙子积极支持抗日战争,并想出了一个主意,建议夏衍以郭沫若的名义写一份报告,提交给广东政府,并要求进口外国白色报纸,以宣传抗日为由,从而逃避关税。夏衍按计划进行,并顺利获得批准。多余的纸,在广州卖了,得到了一些钱,可以再次养活王久日报,一举两得。与夏衍交往,自然与俞峰接触。当时,妙子24岁,于峰21岁。他们早已在上海相遇,在千里之外的广州相遇。因此,他们经常一起谈论时事、报纸和文学。当人们聚在一起时,他们自然有相同的兴趣。
日军铁蹄逼近广州。妙子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连县,他多方打听,知道于凤和夏衍已经撤离广州,但她的行踪和安危却让她感到不安。
有一次,妙子突然看见两个人在路上走来。一个是左翼学者钟敬文,一个是于丰。原来,于丰生病了,在钟敬文的护送下,他们从江西幸子走了两天,才来到连县。这次意外的会面让每个人都很开心。钟敬文还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慰病心情,卷百里卷帘看山茶花”。在连县,于丰治好了半个月的病,稍微恢复后,就参加了钟敬文的抗日宣传活动。不久,妙子因为工作去了重庆,不得不再次和于枫分手。
后来,妙子想念在香港九龙工作的于峰,他为于峰写了一首诗。大雁飞走了,很快又在风中回来了。于峰也很快来到了重庆。自从我们今天在上海第一次见面以来,妙子和于峰已经在一起八年了。
妙子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年轻人。有一次,国民党要查封《新华日报》,他先告诉在报社工作的杨汉生,再交给曾古言准备日报。为了嫁给于枫,妙子向夏衍求助。夏衍专程到攀西徐悲鸿美术学院找玉凤,玉成了妙子与玉凤的“国共合作”。
1944年5月,他们在郭沫若在天官府的家中举行了订婚仪式。郭沫若和于峰的三叔郁达夫是“创造社”下的战友,这又增加了一层亲密关系。郭沫若和于立群在后面,妙子和于峰在前面,他们一起拍照。巴山四季常青,蜀河水流频繁。妙子玉凤相逢百年无悔。当年11月,婚礼在嘉陵宾馆举行。承袭二王遗风的书法家沈就是见证人,杨汉生、老舍、等众多文艺名人都来了。
书画爱好不仅成就了黄苗子的绘画成就,也成就了他与于丰的百年友谊。中国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3.诗书画精神
给作者的对联是王先生的优秀句子集。《野草》《春风》也富有春天的气息,这是一位90岁老人写的,说明老人灿烂的心态还在随着春风荡漾!
我环顾了一下我去过很多次的客厅,墙上挂的几副对联都道出了我老公的心意。
大玉柱篆书工整明快:
魏云的光河,稀疏的雨滴和梧桐。
多么精致、宁静、优雅、宽广的意境。魏云恬静于浩瀚的江海之中,徜徉于高贵无雨的梧桐之中,这显然显示了作者的心态。
春虫爬成词,秋油成诗。
幽默风趣,展现了妙子的性格。春秋的沧桑造就了王先生优秀的书法和诗歌。
我也看过王先生的草书对联:
崖千尺虎,松老山龙。
壮丽的景色,“高”的人,高尚的道德知识,“老”的人,古老的诗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龙虎”之势。英雄情怀跃过苍松峭壁。
俗话说:“诗言志。”但能“言志”的“诗”一定是好诗。
自清末以来,古诗写得很好,但妙子先生是少有的明星之一。他的诗命名于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受到周恩来的赞赏。
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雾蒙蒙的山城,我们每天看着物价飞涨。读报也是日本法西斯在全世界的大屠杀。他感到空窒息,就像肮脏下水道里的热气。为此,他写了一部七律无题:
无限悲孔雀诗,不忍惆怅当冶春。明月难有,浮想联翩。苦橙栖息在凤凰,沉入鬼火,高俅没有一个姑娘能在神的旗帜上发光。就这样,星星期待着它,忍着去记住冷灯里的话。
诗歌表达了渴望光明和新社会的忧郁。
他向孙世雄请教这首诗,不想孙雄把它贴在书房的墙上。一天,孙世义兴奋而神秘地告诉妙子,你的这首诗被“公户”发现了,非常欣赏。所谓“公户”就是周恩来。后来,周恩来和妙子约好半夜在朋友家见面。他们谈论诗歌、政治和生活,“公户”特别欣赏妙子诗的两句。他们一直在谈论黎明,谈论“勇气和冰”的前景,彼此恨得太晚。
1958年,妙子被派往东北。冬天,在深山老林零下30度的压力下,天寒地冻,可是树苗却要去拉锯砍树。一直握着笔写字的手冻僵了,即使戴着破破烂烂的棉手套也很难握住锯柄。他们看到又高又直的红松。群山之间,北风呼啸,传递着刺骨的锯割声。妙子可以写诗来表达他的感受:“我从万达旅行到宋驰。”要读得从容,心情乐观;但憨厚的爱情让人会心一笑。
妙子的古诗词造诣不仅有家世渊源,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妙子姓黄,本名祖尧。他的祖籍是广东香山,孙中山的故乡,我的祖父邵昌是清末举人。曾任张之洞创办的广州广雅书院(当时最高学府)教授。后曾任石齐凤山书院院长单仁(中学校长)。父亲黄,冷酷任性,文佳。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尔雅曾写过一首诗,赞美“江夏黄小子更开明”。妙子生长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传统和桀骜不驯的耿介的家庭。
19岁时,他以抗日救国的声音奔赴上海,加入了写作的行列,主编了《小说半月刊》。在上海,妙子寄居在一位喜欢诗歌、书法和绘画的老人家里。他有幸结识了柳亚子,经常去他家做客,并结识了主持《诗刊》的诗人林庚白。齐亚鼓励妙子做出贡献。妙子此时离家很远,想家。毕竟,她很沮丧。于是我有了一种感觉,写了几首古诗,真的发表了。这引起了他对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至今还活着。
由柳亚子发起的“南社”举行了几次盛大的纪念集会,江浙沪的诗人、名人众多参加。据统计,人数刚好是108人,正好是《水浒传》中的天之神写的人数。于是,他效仿梁山的大队列,在报纸上刊登了南社的介绍。第一名是蔡调民,他自然称之为“托塔王”,柳亚子排在第二名,被称为“呼包一”。妙子也是其中之一。因为身材矮小,正好符合“矮虎”的美誉。当时,妙子21岁。
妙子经常去作家聂绀弩在半壁街的家搜集资料。他发现聂家藏书丰富,从唐人系列到明清笔记小说都有。所以我一批一批的借。一月份总是去三四次,每次回家总会在布袋里放一些书。聂的学问很深,但他不能表现出来。当时他“靠边站”,于是写了一首诗自嘲:“马因闲而悲。”聂的学识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用书法为自己的书房写了一块匾:“三红金水斋”。它指的是《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和《水浒传》,以显示研究的丰富性。
妙子的诗强烈地表达了他的感情。他讽刺那些看似优雅,实则追逐金钱的人。他用诗画了一幅《乌鸦柿子图》:
柿子变成了优雅的图画,人们渴望亲吻和欢笑。当大海触及黄金,你会喝醉,去绅士。
4.诗书画的“安晚”
妙子的诗、画、书成就很大,有《艺术鉴赏》专著,画家徐悲鸿、白石老人的《易华》,《古代艺术杂记》,吴道子事件,散文、诗歌,《商人集》,《黄油集》,《敬惜词纸》,《乌蒙寺日记》等。,和《黄苗子书法选》...妙子不仅为中国书店增添了一幅独特的书法作品,也为中国后人树立了一种不懈奋斗的风格。
妙子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向一个70岁的老顽童学习,却很难还笔。一个字,破功,真的破了,只有当你认识了上帝。
如今,历经沧桑,妙子和于枫在北京安度晚年。妙子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她看起来红润,明亮的眼睛,移动和不老。而且,我学会了电脑,紧跟时代的步伐。社会和文化活动安排得很好:
5月,他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分馆举办了一场文化讲座,讲述了他在诗歌、绘画和书法方面的经历。《妙子杂书》等八部新书即将出版,他的各种书法风格也将汇集成书。在北京晚报的连载专栏《苗老汉聊》中,发表了自己的散文。作为《汉字文化》杂志顾问,题词写道:“汉字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唯一金钥匙。愿黄帝子孙留传天下。”……
在妙子的家里,王先生的笔迹中有“安晚”二字,这是王先生的自我和自我追求的心态。
“晚”,老年,自然状态,“安”字有安静、安详、祥和、安定、平安、祥和等多种含义。
让我们用“安”的全部含义来祝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