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报《黄庭坚真假美猴王两张图》报道了清宫老藏家黄庭坚的李白追忆诗草书,与日本博物馆相邻,中国有“双胞胎”。收藏家G先生承认,他持有吴湖帆收藏的李白回忆录诗集,并以高清晰度出版了一幅大图。近日,围绕这两卷《回忆》的真实性,专家和网友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对抗。哪一个更有可能是真品?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在断言吴赞本还为时过早。
高清地图公开后,很多网友在网上做了对比。八成网友认为有邻家书奔放,而吴藏书略显犹豫柔和,模仿痕迹强,邻家书更有可能是真迹。但也有网友认为,吴藏本上有很多明清名人的铭文。也许古人比我们更能理解黄庭坚的美,而不能轻易否定吴地藏版。
记者采访了一位在南京见过吴赞本的专家,他害怕卷入这场争论。他回忆说:“第一次见到吴赞本,我有点惊讶。我看过很多黄庭坚的原著和影印本,但是第一次用这样的淡墨写,跟用邻书的浓墨完全不一样。一般来说,书法家只在娱乐或练字等非正式场合使用淡墨。淡墨的笔法更清晰。如果一笔不满意,就会留下痕迹,相应的伪造就更难了。此外,吴藏书中字体不如邻书挺拔,有别于黄庭坚的常用体式,但笔法仍与黄庭坚极为相似,所以说真假尚早。”
两卷《易》有沈周的题跋。这位专家认为吴藏文版的文字更自信果断,而邻版的文字略显谨慎生硬。他认为吴藏文版沈周题跋更像真迹。此外,明代萧、清代、柳永、翁方纲、成亲王、等人的碑刻也较为可信。其中,梁章钜写了两个碑文,认为“碑文前后名人所写的碑文,可以拆成原件”。
他告诉记者,在古纸上写字画画冒充古董是一种常见的造假方法,被称为“旧纸新写”。但是,由于纸张保存时间较长,纸张中的明矾会出现“风矾”现象,会造成纸张不吃墨像打蜡一样,留下伪造的痕迹。但是,有邻书的时候好像有不吃墨的现象。这是“旧纸新写”还是卷得太紧导致的脱皮,需要通过对比两本原书来鉴别。
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应该没有人同时看过这两部作品,一个负责任的鉴定人在看到原作之前不应该做出判断。此外,宋代书法罕见,不容易判断。这时候要多注意题跋,帮助通过古人的议论来判断。[下一页]
和谢谁更准?
这个吴湖帆系列以前被专家质疑过吗?
记者在和谢的编年史中找到了线索。上世纪50年代,谢曾鉴定此卷为赝品,学成后提出抗议。
这个记录得到了谢的老朋友,《文汇报》的老记者的支持。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他说谢曾亲口告诉他,让自己在《易》卷上题词,但他认为是假的,就拒绝了,这就疏远了他们。
收藏家G先生赠送了一本1981年的《朵云》杂志,里面有郑的《逸事集》,上面写着根据《易》卷中“千里访县丞”的句子取了跳特馆的名字,并请张大千画一张跳特馆的地图,请印刷大师刻上跳特馆的印章。
和谢既是画家,又是鉴定家。他们的争执真的会让非专业人士无所适从。郑重地说,怀素的《唐代自述帖》被认为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瑰宝。在2003年,一些中国人在日本购买了《自我叙述帖》的副本。经过论证,台湾省的沈复教授提出,两者都是复制品,《自我叙述帖》可能没有任何正宗的复制品,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至于李白《追忆似水年华》的手抄卷,根据现有资料,和谢都没有见过相邻的摹本,尚待找到更多的证据来确定其真伪。
书画鉴定不妨引入科技手段。
邻近的一些书是从清宫流出的,那么吴藏书是如何从吴家流出的,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流向私人藏家的呢?
记者多次联系的孙子吴。吴表示,全国数十家媒体曾要求他核实此事,但他拒绝了。他明确表示不会就此事接受采访。记者随后联系了吴刚,吴刚是苏州的一名吴家成员,在北京荣宝拍卖公司工作。吴刚说,在历史上,重要的书法碑刻出现“双胞胎”甚至“多胞胎”的情况并不少见。吴湖帆珍藏的米菲的诗《许多风景建筑》在三藩市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也有复本,连题字和印章都几乎一模一样。吴刚说:“对于古代书画来说,传承和秩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定标准。这部作品有许多明清时期的著名铭文。这些铭文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这部作品中的铭文不是伪造的,也不是改动的。”
一个是皇家收藏,一个是名家收藏。吴刚认为,比较研究这两位黄庭坚是一个难得的学术课题。最好的结果是辨别真假,最差的结果是证明两张图都不真实。
吴刚告诉记者,吴湖帆的一些旧藏品被捐赠或出售给国有博物馆,一些在文革期间被产权房没收,一些在文革后归还给亲戚,还有一些在社会动荡中消失。黄庭坚的《李白忆昔诗》这一手卷是如何流传半个世纪的,至今仍是个谜。
吴刚建议用科技手段辅助检测。古代的修复技术高超,可以让痕迹达到肉眼无法察觉的程度,但却逃不过X射线的探测。通过光谱分析,还可以检测纸张、颜料、油墨和印章的年代。虽然目前书画的鉴定还是靠眼科,但科技检测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帮助我们更好地鉴定这两件作品。
本报记者王宏伟实习生毕
链接>:>;& gt
有邻馆,“有邻书”
日本京都的邻里博物馆是一个小型的私人博物馆,但它在中国收藏家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因为它收藏了大量的中国文物。近年来,黄庭坚的《柱上铭》、米芾的《山上铭》、宋徽宗的《珍禽素描》等多次拍出高价的重量级藏品,都出自这家博物馆。
那么邻近展馆的前世是什么样的呢?记者采访了在日本工作了八年的南京大学教授张雪峰。张教授记得他有一次每周都坐公交车路过邻近的亭子。起初,他很好奇为什么这两座建筑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后来他才知道是著名的邻亭,有3.6万块琉璃瓦,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制作于清朝光绪年间。
邻亭之名取自《论语·立人》“德不孤,必有邻”,其创始人藤井齐程辉是一位富商。清末来到中国,在上海东亚馆学习。日本著名学者牧田迪良曾告诉张雪峰,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文物大量流出,当时在中国的日本学者把收藏古籍和书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街坊建于1925年,当时建立了完整的收藏体系,黄庭坚的《李白忆昔诗》很可能流入了当时的街坊。
那么,日本学术界是怎么知道这个相邻馆的收藏的呢?张雪峰告诉记者,日本文物中等级最高的称为国宝,如《春秋左传》的唐抄本,等级较低的称为“重要文化财富”,黄庭坚的《李白忆昔诗》为九大“重要文化财富”之一。据《世界美术全集》记载,黄庭坚晚年喜欢李白的诗,经常应人之邀将其写成书法作品。这部作品可以这样创作。元代,张铎考证此草书是黄庭坚的作品。明代,此草书为无锡华师所收,沈周题写,清代为内府所有,乾隆、嘉庆、宣彤收藏。至于书法的价值,日本学术界认为,黄庭坚在研究了张旭和怀素之后,晚年达到了一个高超的水平,这部作品“有一种孤独的风格”,代表了他晚年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