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一座黄山,影响几大画派

时间:2022-11-10 08:44:35

简江《长林幸福图》

查士标对倪云林风景地图的模仿

在刚开馆不到一年的安徽博物院新馆五层,“新安画派陈列”静静迎候着往来的参观者。这里所藏新安画派数量颇丰,此次展览中,仅一级品就有13件。展厅中,从早期的丁云鹏、汪肇、程嘉燧、李流芳,到成熟期的“海阳四家”——渐江、汪之瑞、孙逸、查士标,再到大师们的子侄高徒,私淑泛学者,如戴本孝、祝昌、吴定、江注、姚宋、程邃等,脉络分明。他们都以描绘家乡山水特别是黄山景色为主,具有萧散清逸的风格特点,但细加揣摩,又不难看出其不同时期的丰富变化。  围绕黄山,诞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画派。画家们留存了黄山的美景,而黄山则记下了他们的人生际遇。  空前绝后的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形成于明末清初之际,以荒简的笔墨、高洁的情趣为特色,以徽州地域画家为主体,在中国历代形成的形形色色的画派中,卓尔不群。其创作影响深远,涉及“金陵画派”、“扬州八怪”、“海上画派”等著名画派、画家群。余波所及,广东的早期山水画家的创作中也可觅得其影响,如汪后来。这也难怪,守着“归来不看岳”的黄山,有天分的艺术家所能获得的审美体验、参悟的艺术图景,显然有着独特的地方。  不过也正如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保管部副主任刘畅所说,画黄山的画家很多,不同的历史、政治、生活经验,造就了每个人看黄山的角度不同,也造就了笔下各自不同的黄山。  总体而言,这个群体的画家们在政治上不求仕途,离垢避嚣;在艺术上继承宋元山水画的风格,尤取法元四家中的倪瓒和黄公望,多以黄山及周边的皖南地区山水实景入画,格调高雅,突破清初“四王”为代表的所谓正统派“步履古人,摹仿逼肖”的追古、摹古风气,扬起“师从造化”的旗号;在结构与技法上,打破了“三叠”、“二叠”等陈陈相因的公式,一改柔媚甜俗、奢靡华贵为简淡高古、秀逸清雅。  “在中国艺术史上,清初新安画派可谓鹤立鸡群,独领风骚,其对中国画笔墨精髓的传承、对中国画意境的独特表现、对中国文化个性魅力的完美呈现,都是前后期画派无法比拟的。”刘畅表示。  为什么画家都爱黄山?  那里是最好明志抒情的地方  六七月间的黄山正是旅游旺季,游人如织。由于轮休养护的缘故,著名的天都峰并没有开放。“新安画派”发展历史上,“天都十子”是中坚的人物。他们以“天都”自名,可见这座山峰名气之响亮。  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爬山的热情,且不论玉屏索道和云谷索道入口处的人龙,选择从山下徒步登山的人也络绎不绝,其中多数是年轻的学生。山路虽然修得很便利,但要登上海拔超过1800米的几座高峰,也还不是那么容易。  看黄山,运气很重要。能看得到什么样的景色,不取决于人力,而取决于天气。当天上午刚刚下过一场雨,行至半山,仍是云雾弥漫。登高一望,哪里有什么景色可看?就在此时了,一阵风吹来,云雾瞬间一散,眼外百米之遥,原来就是数座奇峰。正看间,又一阵风起,云封雾锁,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到玉屏峰顶已经下午四时左右,人已不多,云雾间的迎客松,虽然近在咫尺,却只是一个朦朦胧胧的暗影。忽然间日出云散,玉屏峰外的峰峦全部展现身姿。日光洒在山体上,美不胜收。  走在山间,不时听到导游向游客介绍:在好的天气里看黄山,它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的确如此。一路行山,不时见到名家大腕的摩崖词句,黄宾虹、刘海粟、赖少其……  画家们都爱黄山,黄宾虹承新安画派余风,一生九上黄山,自称“黄山山中人”;张大千三上黄山,画了《张大千黄山画册》,首上黄山时,留下了“必先要体会自然,才能表现自然”的感悟;刘海粟十上黄山;李可染古稀之年于手术之后,仍到黄山写生35天;汪采白更是频繁进入黄山写生。  据说李可染曾言:“要画好中国山水画,必须从黄山山水中去学习体验”。但现当代这些画家们眼中的黄山,与渐江、查士标的黄山,景或相似,人与境却不相同。渐江爱黄山,除了乡土情怀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恐怕也是因为当时的黄山,虽名声在外,但游人仍有限,仍可以觅得许多世外桃源般的境地。而黄宾虹、张大千时代的黄山,已经颇收到近现代浪潮的冲击;时至今日,黄山这幅天然图画中,已经星星点点地到处都是人,无处不喧嚣了。  即使非专业人士,仅从画面上看,也能一眼分出几代画家之间的不同。但却又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画的都是黄山。无论渐江的荒崖陡壁还是黄宾虹的浑厚凝重,或者石涛的孤拔狷介,都是对黄山的不同表达而已。在中国的画史上,要找到像黄山这样让普罗大众都能比较容易地辨认出来的名山,新安画派及其后继者们笔下的黄山,应是最突出的一座。  在刘畅看来,新安画派的大师们“能将自然景色化为胸中丘壑,以遗民苍凉孤傲之情,运恬淡幽静之笔墨,描绘峻岭奇松、疏流峭石;以黄山禅宗般的灵境,呈现自我,宣泄苦闷,以画明志抒情。同时,画家们又以黄山若隐若现、变幻流畅的气韵,表达出自然之美。作品荒寒超逸,意境深邃,显示了忠贞不渝、刚毅自守的高贵品格。因此,他们的作品渗透力强、感染力大,对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千变万幻的黄山与独一无二的创作  渐江是新安画派的领军者,他的名作《晓江风便图》作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是好友吴伯炎乘船赴扬州时,渐江作浦口实景相送。画作平远布局,于简约疏旷的格调中,表达出作者孤傲清高的情怀;《长林逍遥图》以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山峰雄伟之势,以铁线勾勒为主,“借地为白”,略加渲染,山石大面积留白,为其画平添了几分冷逸,更能表现一种空灵、伟峻、超脱、高古的意境,“这张画是作者精神高度净化后的影迹,整个画法既有元人松灵的笔墨特点,又有宋人大山大石的壮美气象,给人以静穆、圣洁、一尘不染的美感”。  渐江是歙县人,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弘仁。清兵入关后,参加抗清活动,在复明希望彻底破灭后,怀着离家亡国的悲痛心情在武夷山削发为僧,云游各地,后回到黄山,寄兴诗画。他的山水画,师法元代倪瓒、黄公望的同时,也“师法大自然,将主观情感融入自然风光的真情实景之中,简化了山石的体势,以富有变化的方折体来呈现黄山的奇异风姿和内在精神,并与传统正宗笔墨达到和谐一致。构图洗练简逸,笔墨苍劲,勾线谨严而渲染清淡,代表了清初遗民画家的最高水平。”刘畅指出。  又如查士标,他后期迁至扬州,被扬州画派推崇备至。刘畅认为,“他风神散懒、气韵荒寒的画风,直接启发和孕育了人们所乐道的‘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和罗聘都是新安人,那么‘扬州画派’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说是新安画派的延续和流变”。  从渐江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发展中,不难理解新安画派成熟期的勃勃生机:虽然以实景入画,但它将变化万千的自然山水糅合进作者独特的个人体验和时代背景之中,因此具有无法复制的独特面貌和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