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进
李可染《万山红边》系列作品的拍卖奇迹越来越高,一度成为市场焦点,拍卖市场甚至将2012年称为“李可染年”。在艺术市场日益火爆的今天,李可染蓬勃向上的中国画在商家中走红,在市场上被高度炒作,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种现象与李老对艺术朴素低调的追求以及所遭遇的逆境无关。
李可染(1907-1989)于1962年至1964年创作了中国画《万山红边》系列。自从1999年在拍卖会上以高价首次出售以来,近年来它频繁出现在各大拍卖场所。从今年5月底到6月初,短短半个月,李老的两部代表作分别以1.24亿元和2.93亿元的价格售出,其中范就是其中之一。《万山红边》系列作品的拍卖奇迹一度成为市场焦点,拍卖市场甚至将2012年称为“李可染年”。在艺术市场日益火爆的今天,李可染蓬勃的中国画在商家中走红,在市场上大肆炒作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种现象与李老单纯低调的艺术追求以及所遭遇的逆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李可染是一个典型的“苦派”,朴实无华,忠诚执着,默默探索艺术。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石牛唐”,经常画牛取乐。李老的“牛郎图”系列,不是洒脱的笔法,优美的色彩和婀娜的身姿,而是苍劲朴实的线条,苍劲厚重的笔墨和憨厚的造型,既充满了传统书画的温暖与典雅,又蕴含着传统石雕艺术的坚固与刚劲,是画家涵养的体现,是画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李可染的艺术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是历经沧桑和磨砺。他始终与主流思想和世俗化的时尚美学保持距离,与潮流抗争。与当时大多数中国画画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素描的明暗法或自然界的明暗规律直接转移到中国画中,用这种“新”的笔墨形式创造出红色的“经典”。相反,他用西画的素描理念打破了中国传统书画的黑白认识和笔墨程式,以全新的视角为祖国的山川水景立碑,从而创造出独特的画面墨韵和绘画格局,形成自成一体的“黑”与“黑”。这样的作品虽然独树一帜,但在文革时期轰轰烈烈的文艺潮流中,由于色调较低,缺乏较高的“革命”热情,被归为“黑画”。李老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李可染虽然经历了革命文艺思潮的洗礼,却没有教条主义,而是特立独行。他经常把独立的艺术探索比作“夜行”。走在夜晚,没有行人,没有路标,没有路的尽头,没有陪伴,没有观众,没有鲜花和掌声,有些绊脚石,有些荆棘,有些毒蛇和陷阱,都带着勇气、自信、敏感和勇气。系列作品《积墨山水》是画家“夜行之旅”独自留下的灿烂足迹。画面庄重浑厚,曲径通幽,古朴凝重,气势磅礴。浓墨重彩的一组组之间有灵光一闪,如夜晚在深山中寻觅,如沙漠中的苦行,如探索迷途。
晚年的李可染常常“被荣誉和名望带来的种种烦恼深深困扰”,甚至想躲进寺庙出家(参见程大利《师心在笔谈》)。如果他今天听说自己的作品被炒到一亿多元,得知2012年被艺术市场评为“李可染年”,他又会担心了。而那些忽视专业探究却忙于自我炒作的画家,面对李老平的绘画情绪,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