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小品《孙多慈像》2011年11月拍出310万元。
仿佛命中注定,孙多慈会遇到大画家徐悲鸿,成为她一生的挚爱。出生在安庆的孙多慈,美丽、温柔、聪明。她18岁来到南京中央大学,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在艺术系做观察员。
那一年,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教美术,也投身于绘画。当他第一次看到孙多慈交上来的画时,他非常惊讶。这位女学生用笔扎实厚实,造型准确生动。
他觉得这个女孩有独特的天赋和悟性,她年轻的脸庞,明亮的眼睛和略带忧伤的眼神让徐悲鸿觉得可惜,所以她有用心培养她。第一次见到徐悲鸿的孙多慈,从心底无限崇拜他。她话不多,也没有多接近老师。
一天下课后,徐悲鸿对孙多慈说:你愿意来我的工作室看看吗?孙多慈被这突如其来的邀请惊呆了,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孙多慈在老师的画室里看到了很多他的画,她深深地依恋着这些荒凉的画。
这一天,她还为徐悲鸿做模特,坐在窗边,穿着丹青布的旗袍,阳光照在肩上,显得很美。
有艺术天赋的人非常敏感,容易孤独。徐悲鸿结婚多年,妻子蒋碧薇因自己的疏忽而沉迷于交际,两人的情绪处于疲劳期。孙多慈远离家人,一个人在学校,自然在教与学技巧、说与听上互相认识、互相接近。
孙多慈喜欢这一天,去老师的画室学画画,或者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写生。当她在他身边时,脸上的悲伤逐渐消失,她变得活泼、大笑,甚至调皮。那段时间,徐悲鸿的心情也是阳光明媚,他致力于教学和指导孙多慈的绘画。
如果说这只是老师、学生或者朋友的感情,那么在1933年,徐悲鸿离开学校去欧洲举办巡回展览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有点不一样。分开一年多,孙多慈发现徐悲鸿在她心里有多重要,根深蒂固的思念激发了她深深的爱。她在自己的画中倾诉了初恋独自一人的快乐和痛苦。这时,他们两人在两地的书信中失去了爱情。[下一页]
徐悲鸿从欧洲回来后,他们几乎迫不及待地想见面。他们从彼此的眼中读出爱。有一次,徐悲鸿带着学生去天目山写生,孙多慈也在其中。他在一块僻静的石头后面吻了她。
这种师生关系传播得非常快。徐悲鸿的妻子蒋碧薇闻到了这种味道,她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蒋碧薇赶到徐悲鸿的工作室,迎面是孙多慈的画像。她年轻漂亮,眼神纯净,这让她很受伤。蒋碧薇曾经撕过孙多慈的画,声称要去孙多慈那里。
徐悲鸿阻止不了她。他不知所措。孙多慈看到老师左右为难,抑制住了伤害和内心的痛苦。她理性、冷静、积极地中断学业,匆忙离开南京中央大学,回到家乡安庆女子中学任教。
孙多慈的师生恋没有鲁迅、许广平、沈从文、张兆和那么管用,“悲悯之爱”刚一掀起就戛然而止。
蒋碧薇虽然拆散了徐悲鸿和孙多慈,却无法挽回徐悲鸿的心。他平时沉默寡言,错过了远处有才华的女弟子。他拿出一大笔钱,让朋友们一幅幅买孙多慈的画。
孙多慈不知道这个。看到人们来买画,他的自信心增强了,对绘画世界也更加沉迷了。抗日战争爆发时,徐悲鸿逃到长沙,在那里遇到了随父母前来避难的孙多慈。后来,他帮助孙多慈一家搬到桂林,并帮她找了一份工作。
孙家的父母对徐悲鸿的感情并不好,于是带着女儿来到浙江丽水,力劝26岁的孙多慈嫁给仰慕其才华的官员徐少娣。
结婚前,孙多慈给徐悲鸿写信,说:很遗憾那天因为父母的反对,我没有勇气嫁给你,但我相信这一辈子,我总会再一次看到我的悲伤。上帝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她余生再也见不到徐悲鸿了。
孙多慈结婚后,她忘不了徐悲鸿。徐悲鸿后来与蒋碧薇离婚,与廖结婚。消息传来,孙多慈用毛笔画了一幅红梅树,写了一首诗:“倚天竹,我总是无言;以流水为荣,空山寂寞。”诗歌中很难隐藏忧郁的情感。
这幅画是传给徐悲鸿的,徐悲鸿只加了那只不说话的喜鹊。那是一种无奈,也是她的欣赏和默默的祝福。她曾经送徐悲鸿红豆,徐悲鸿去银屋做了一对戒指,里面放了红豆,一个刻着“善良”二字,一个刻着“悲伤”二字。
他还写了一首名为《红豆》的诗:“风雨情不自禁避之,让舟弃筏移至亭荫;剥莲花知中心苦,独琢磨煞费苦心。”
后来,孙多慈随丈夫去了台湾省,担任台湾省师范大学艺术系系主任,一天天学习绘画。她的画丰富而深邃,专家说她继承了徐悲鸿的衣钵传。20世纪50年代,孙多慈在中山堂的一次展览上认识了蒋碧薇。昔日的情敌给她带来了徐悲鸿在北京因病去世的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她的脸色大变,泪水夺眶而出,就在她面前晕倒了。蒋碧薇没想到会分开这么多年。那个女学生对徐悲鸿的感情还是那么深。醒来后,孙多慈决定为徐悲鸿当三年戴孝,大丈夫纵容她。
孙多慈吃素三年,很难有一张开心的脸。他真的为徐悲鸿守了三年孝。徐悲鸿的死带走了孙多慈所有的感情,也无法驱散她内心深处的压抑。长期的抑郁使她健康状况不佳。她过着匆忙而轻松的生活。她跟随心爱的人,于1975年去世,享年63岁。
徐悲鸿夫人的廖曾感慨说:“接触过孙多慈的人都说她人品好,后来她为老师徐悲鸿孝敬了三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那就是恋人没有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