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讲好故事。
丰子恺先生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特别关注儿童教育。冯先生家有很多孩子。抗战前,冯先生有四个女儿,两个儿子,还有侄子侄女和隔壁的孩子。冯先生的家里经常挤满了孩子。
冯老师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当一个孩子第一次听说这个世界时,他从不忘记给予各种各样的教育。王先生的家庭教育形式很多,其中家庭故事很受欢迎,孩子们喜欢听父亲的故事。
冯老师经常通过故事给孩子们传授一些古文、古诗词和中外历史文化名人轶事。教学是有趣的,孩子们充满了乐趣。
抗战结束后,虽然在逃亡的路上,丰子恺仍然不忘通过讲故事来教育家人。1940年2月,全家搬到贵州遵义,生活稍微稳定下来,冯先生开始给孩子补课。这时,除了1938年10月出生的梅辛还年轻,其余6个孩子都是10到20岁的学龄青少年。由于战争,常规的课堂教学长期中断。冯老师认为丢失的学业必须补上,于是邀请同样在逃难、迁移的浙大学生,帮助孩子们学数学、学科学、学化学。语文和英语都是冯老师亲自教的。同时也恢复了家庭故事会的形式。
冯一银回忆说:“我在罗庄的时候,父亲每周六晚上都会给我们六个孩子打电话开家庭学习会。为了让学习聚会有一个家庭聚会的快乐氛围,爸爸还特意准备了蛋糕和水果。刚开始,他每次买5块钱的,就给它取名“和谐社”。石门方言中“和”字的读音与“五元”相近。后来价格涨了,父亲买了一个10块钱的,把这个学习俱乐部改名为“磁县俱乐部”。石门方言中‘磁县’一词的读音与‘十元’相近。”
孩子们边吃边听父亲的故事,非常开心。但说完后,丰子恺要求大家凭记忆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交给父亲修改。其实这也是冯老师教孩子写字的方法之一。冯一银认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
丰子恺讲的美丽故事,原本是为自己的孩子编的,但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明·郭鑫》《任达国》《医生下地狱》《武元言》《斗火车头目》等。1947年,冯先生在杭州生活时,把以前讲过的故事整理出来,用插图写出来,陆续刊登在当时的《儿童时报》杂志上。近40年后的1986年7月,香港山边社请冯先生的二女儿冯婉音先生对这些故事进行了重新收集和整理,出版了《丰子恺故事集》,共分两卷,收录了19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