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女性身体》创作于1941年,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时,巴黎沦陷,潘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不仅生活不稳定,而且绘画工具和材料匮乏,一般的展览活动也无法如期举行。此时此刻,潘的工作室被德军征用,她不得不搬到达列西亚像难民一样生活。这时,留在法国的许多艺术家都离开了,而潘留了下来。可以想象,生活的艰辛和恶劣环境,让身处异国他乡的潘有多艰难,让生活在困境中的潘有多迫切,参加展览,出售自己的作品。随后,作品被德国士兵买下,但最终因为“要求降价,不允许让步”而被“观者私下删减”。根据这份书面记录,它只是作品被毁时发生的事情的记录。如果我们回顾潘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所作所为和她做人的原则,就不能不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
二战巴黎沦陷后,中国也面临着战争危机。潘表现出积极的爱国热情,为民族危亡而呐喊。她教人读书法,捐钱救国;捐赠玉佛造像,支持绥远军民抗日“义展”;他发表演讲,谴责抗战时期一些人“远离现实”,“多讲少画”;与“学会”同仁一起公开致电“国民政府”,强烈要求收回和赔偿侵华期间被日寇抢劫、破坏的中国艺术品;写《大屠杀》揭露法西斯罪行等等,田汉曾高度评价潘的爱国行为。
认识潘的朋友大多都说她个性很强,有“三无女”的称号,坚持不做外国籍,不谈恋爱,不跟任何画商签约,努力做一个独立的人。潘郁亮未能与艺术品经销商签订合同,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她在巴黎艺术界的利益。尤其是战后,艺术家和画廊的合作更加紧密。如果她拒绝与艺术品经销商合作,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降低,她的作品也就卖不出去,这将进一步让她的生活变得艰难,违背人性。只有潘选择了不理智的行动。
由此,我们可以对潘郁亮的油画《女体》做一个“要求降价却不被允许”的假设:如果潘郁亮当时生活环境舒适,如果潘郁亮积极与画商合作,如果没有世界大战,如果德国没有侵略其他国家,如果德国人没有“要求降价”,如果德国士兵没有“要求降价”, 那么作品的损失可能就不会发生了,“要求降价”潘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艺术家。 虽然她住在国外,但她对祖国的爱永远不会被忘记。临终前,她委托将作品运回祖国,捐献给国家。正是这样,我们今天才能看到4000多幅潘的作品,几乎一生的作品都被完整地收藏在一个地方,这在中外艺术收藏史上也是罕见的。
潘(1902-1977),本姓张,江苏扬州人。现代女画家和雕塑家。1918年考入上海美术学院。1921年,他拿着公费到法国留学,先是在里昂中法大学,后考入里昂国立美术学院。1923年,随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1925年,他进入罗马国家美术学院。1929年毕业后回到上海,被母校聘为西洋画院教师。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6年参加摩西学会的艺术活动。从1937年起,他搬到了巴黎。曾任巴黎中国美术学会会长,多次参加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希腊、比利时、瑞士等国家的展览。传世作品有油画《读者》《椅子上的女孩》等。雕塑《张大千头像》现藏于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王继元画像,1933年编入《艺苑》第一辑。1977年在法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