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凡高画幕后故事:花钱请农民当模特(图)

时间:2022-11-17 08:13:12

感受梵高艺术展今天开幕,揭秘《耕地上的农民女人》的幕后故事——

《耕地上的农妇》是本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本报记者崔晓社摄

作为江苏省与荷兰北布拉班省友好交流活动之一,“感受梵高艺术展”将于今日在南京博物院多功能厅正式开幕。荷兰北布拉班省博物馆的30多件文物将带领南京市民走近这位享誉世界的后印象派大师。

昨天下午,在刚刚结束的博览会展厅,记者看到了本次展览的重量级作品——梵高1885年的油画《耕地里的农妇》。令人惊讶的是,这幅油画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素描,而是梵高根据自己的素描创作的,画中弯腰耕耘的农妇正是他花钱买来的“模特”。

油画的小尺度是“有意的”

《耕地上的农民女人》是北布拉班省博物馆馆藏中唯一的梵高原作,也是本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昨天下午,记者在展览现场发现,这幅宝藏油画被单独陈列在多功能厅西北角的一个大展柜里。陈列柜内的温度将保持在20℃左右,湿度为50-55%。内部将由电致发光照明,照明将固定在150勒克斯。

看惯了国产山水画的观众可能会有点失望,因为这幅油画的尺寸很小,长37厘米,宽25厘米(装裱比例为50厘米× 38厘米),大小相当于一张A4纸,单独放在7米长的展柜里展示,显得有些落寞。据荷兰北布拉班省博物馆馆长查尔斯·德·毛伊西介绍,《耕地上的农妇》是梵高在荷兰努南生活期间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梵高受到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家米勒的影响,热衷于描绘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民生活。

这幅油画之所以太小,是因为梵高有意识地选择了小尺寸。据了解,梵高控制画作的大小,是为了让画面尽可能集中。为此,他将图形的大小限制在“一个门”——即拇指顶端和小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梵高画的农妇身体深深弯下腰,表现翻土的动感。

图中的农妇是付费的“模特”。

新南方时期的梵高痴迷于写实的画风,他的绘画以写实为主。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这幅油画并不是梵高的现实生活素描,而是根据画室里的素描创作的。

根据查尔斯的说法,梵高写《耕地上的农民女人》的确切时间是1885年夏天。照片中的农夫的女人正在地里收集土豆。1885年6月底,梵高在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写道,他计划创作一批油画,描绘新南方农民在几个月内收割小麦和土豆的季节里的劳动场景。为此,他计划绘制100多幅草图,令人信服地展示当地农民的形象。以收获土豆的场景为例,他反复描绘农民在地里拉土豆的姿势,试图让画面更加逼真生动。因为人们拒绝合作,梵高不得不通过付费的方式,在自己的画室里“雇佣”农民作为“模特”,按照他的要求摆出各种农耕姿势,供他完成素描。因此,这幅油画很可能是他在画室根据素描创作的,而不是在室外自然环境中创作的。

旧展品都是画中的“道具”。

椅子、水壶、锄头、镰刀...除了这幅传世油画,展厅里还有30多件与梵高同龄的老物件。乍一看,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用品其实很有潜力。它们都曾作为“道具”出现在梵高新南方时期的画作中。这次主办方特意将老物件及其对应的画作放在同一个舞台上展示,让观众找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吃土豆的人》里出现的铜茶壶,《剥土豆皮的农妇》里出现的土豆筐,还有《割麦子》里农民拿着的镰刀……凡凡·高的画里都能找到充满荷兰乡土气息的老物件。如果说老作家是那南时期梵高作品中的主角,那么这些老物件就是不可或缺的“配角”,正是通过这些“道具”,梵高让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真实而震撼。

织布机上挂着一盏吊灯,一个织工正在弯线,织布机上织着一块红布。织工的黑色身影与红布形成鲜明对比,令人难忘。《织工》是梵高1884年著名的织工作品之一,《梵高传》也讲述了他与玛戈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展厅里展出的一台棕色木制织布机就是这幅画的真实原型,它们的形状和结构几乎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画中织布机卷轴上的红线现在换成了白线。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