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故宫博物院捐赠史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2-11-18 07:40:01
自1939年故宫(微博)博物院接收外国人文纳的第一笔捐赠至今,已有近800人给故宫捐赠了3万余件文物,故宫藏品由此变得丰富而系统。遍览如今被镌刻在故宫景仁榜上的捐赠者的名字,让人不禁浮想,这一个个的名字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这横跨70余年的捐赠史背后,又蕴藏着什么?

梁晋生是少数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击者之一。梁晋生在故宫工作生活了30多年,从在内蒙古插队到在故宫做普通瓦工,再到管理着100多万件文物的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除了保存100多万件文物,梁晋生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收集散落在紫禁城里的国宝,并将其归还故宫。因此,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亲眼见证了文物的聚散,也看到了中国人文物观念的变化。让我们听听梁晋生谈一谈文物聚散的命运,讲一讲文物捐赠背后的故事。

捐赠潮

2005年4月28日,曾经的清朝后妃住所、康熙皇帝的出生地任静宫迎来了新的使命。这一天,在不大不小的任静宫的墙上,刻着过去70年来所有向故宫捐赠个人藏品的捐赠者名字的工作终于完成了,这个工作叫做“任静名单”。榜单上,王、石树清、、郑振铎、张乃器、朱家攀、等收藏圈知名人物悉数上榜。

个人捐赠文物始于1939年的文娜。回顾72年的历史,梁晋生说,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后,政策的实施有三个高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第一次捐款高潮随之而来。当时,经过长期的战争,中国已经成为一片废墟。随着人们对新政权的日益认可,对文物的捐赠变得异常热情。根据任静名单上的人名统计,仅1950年就有15笔捐款,是前10年的总和,接受者基本都是故宫博物院。

梁晋生说,此时捐赠者的心态是最复杂的。有些是出于对新政权的感激,有些是出于保护文物之心,当然也有些是出于积极的态度。从捐赠人构成来看,文物专家和文物商是主体。

“民国四子”之一的张伯驹、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张乃器、孙应洲、“宣德王”、学者郑振铎、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马恒等。,全部捐给了大家。他们捐赠的文物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极其珍贵。

在收藏家领域,张伯驹慷慨收藏和无私捐赠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1937年,几经波折,以4万大洋的价格收藏了陆机的西晋《叠帖》;1946年,他把公学胡同的一套房子卖给辅仁天主教大学,再加上妻子潘素卖的首饰,凑足了240两黄金,从玉池山秀的主人手里买下了隋朝詹子虔的《游春图》。而向郭士武购买的李白书法《上阶帖》和唐寅的《蜀官妓图》,只花了6万元。范仲淹手书《刀赋赞》也花了他110两黄金。

1956年,为收藏这些字画倾家荡产的张伯驹捐赠了《平复帖》等八件国宝,还有《平复帖》、《游春图》等国宝,现在都在故宫博物院。

作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实业家,张乃器也把收藏作为一项重要的爱好。在北京定居之初,由于前期行业积累的充裕时间和丰厚财富,到1954年捐款时,张乃器个人收藏已累计三房,品类相当齐全。

郑振铎故宫博物院的六名专家被派去接收这些文物。他们仔细筛选了张乃器开了一个月的所有柜子,一共收集了1100多件!这些包括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铜器,如禹祖鼎的始祖、亚夫夷的始祖、西周的始祖、春秋时期的越国宝剑、清代的饕餮竹刻鼎,以及邢窑白釉瓶、龙泉窑青釉五孔盖瓶等珍贵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那段时间,除了个人捐赠给故宫的珍贵藏品之外,国家博物馆(微博)等机构捐赠的文物也是数不胜数,价值不菲。

收藏故事

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梁晋生曾接过天津潘大伟母亲捐赠的国宝级文物——“清甘龙御用搪瓷冰箱”。

说起这件文物的来龙去脉,相当曲折。1966年,“破四旧”浪潮于1996年8月蔓延至天津潘家园。一瞬间,红卫兵扫荡了大量古董字画,砸碎了大量珍贵瓷器。连同大量字画,这一对珐琅冰箱,国宝级文物,被查封。这套藏品是潘大卫的祖父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许世昌弟弟的介绍购买的,花费了3500大洋的巨款。当时购买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文物外流。

政策实施后,大部分被复制的文物被归还,但搪瓷冰箱却不见了。“缺什么都行,但这个冰箱不能少。”当时,潘嘉甚至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希望引起国家的重视,防止国宝流失海外。几经周折,直到1985年,搪瓷冰箱终于在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地下室被找到。

在认领货物时,潘木立即决定将搪瓷冰箱捐赠给国家,捐赠程序于2006年11月6日完成。当时,故宫博物院向潘的家人颁发了捐赠证书和一万元奖金,但他们拒绝接受这笔钱。经过几次往返,故宫博物院派人把钱送到了潘的家里。这是国宝,在1999年故宫博物院精品文物展览中引起轰动。潘的决定在紫禁城里永远留下了一件国宝级文物,让全世界都可以向它致敬。

打动梁晋生的是这种心无旁骛、不求财富的捐助者。潘捐款的时候,距离文革结束已经快十年了。当时政策还允许个人收藏文物。试想一下,这件国宝级文物如果在市场上交易会有什么价值?新时代

1992年是中国收藏市场的新纪元。今年,北京市政府组织的一场文物拍卖会开幕,当时被认为是改变文物模糊不清、自我否定身份的标志性事件。从那以后,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变得越来越繁荣。

但是,当文物的价值逐渐被拍卖等形式认可时,直接带来两个后果:文物价格上涨速度快于预期;个人捐款的数量正在减少。给梁晋生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文物收藏越来越困难,捐赠者越来越少,捐赠物品的质量相对下降。

1995年,梁晋生代表故宫,以600万元的起拍价,拍出了宋代张喜安的《十首诗》。经过几轮标语牌,这件国宝最终以1800万元的高价留在了故宫。“当时如果不是代表故宫,可能还会有人举着标语牌,因为我知道我是代表故宫投标,所以旁边的人都在喊‘把它给故宫’,这样以后就没人举标语牌了。”想起这段往事,梁晋生仍很动情。

此后,梁晋生陆续回购了沈周1996年的《仿黄王巩富春山居图》、隋人2003年的《师颂》等藏品,分别以600万元和2300万元的价格售出。

[div][div]

但是故宫作为国家出资的机构,经常受到资金的限制,很多从故宫流失的文物都无法放出来拍卖。

此次募集的资金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万元增加到了1000万元左右,但对于被市场热到天价的故宫旧藏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高昂的市场价也让一些藏家异常开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藏家捐款的可能性。

以价值为基础的商业社会,让70年来的文物捐赠高潮,仿佛有戛然而止的迹象。

“那么,在商品社会,捐赠会被中断吗?”我很担心。梁晋生说没有。大多数大收藏家都会选择在晚年将他们的收藏献给国家。这是保护文物的最好方式,也是传承文化的最好方式。梁晋生也承认“现在捐赠者越来越少了”。

回顾故宫和中国70多年的文物捐赠历史,张伯驹的话可谓最好的注脚:【div】[/div]

[div]

“我讨厌读书少,30年后迷上了书画。虽然有名有姓的制度省钱,但人们可能会笑而不后悔!”

“要收纳收纳,不必落得身,要有,但要让我的土永远留着,天下有线索,是要想也!今天回归人民是我的夙愿!”

在张怡和的作品中,明确了收藏从单纯的爱好变成一夜暴富的生意后,人们关注张伯驹的价值,往往停留在他献宝的行为上。张义和认为,生活富足祥和的张伯驹展现了“人”的主题,一个中国学者的样子和心情。正是因为如此,张伯驹一代的群体形象才使得后人难以企及。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在今天这个相当复杂的社会,世界上可能没有张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