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艺术品收藏是看名头还是重艺术(图)

时间:2022-11-18 07:40:06

图片资料

近年来,受国际金价持续上涨的影响,白银价格暴涨,白银收藏中的另一“黑马”品种明清银锭的收藏情况更是喜人。在春秋时期的国内艺术邮票专场拍卖中,中国古代银锭脱颖而出,受到投资收藏家的热烈追捧,成交价再创新高。比如2011年5月14日,中国嘉德春季邮品钱币铜镜拍卖“金银锭”专场,第1530号拍品,一枚500两的外观不错的元代“兴国路”银锭,经过众多买家数十场激烈角逐,最终以310.5万元的天价落锤。中国古代银锭,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银锭,作为古钱币的高档收藏,已经成为艺术品投资领域不可或缺的首选。

为什么艺术品会被冠以“作者”的头衔?

在北京何世礼古玩市场,茶壶的价格基本上是按照作者的职称来定的:全国高级工匠的作品卖的价格比普通工匠高,普通工匠比助理工匠高,助理工匠比工匠高...就艺术的价格而言,职称往往比作品本身更有说服力。

作者:现如今艺术品交易非常多,艺术品市场可谓是一朵野花。但就艺术本身而言,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艺术作品的价值与作者的“名”和“名”息息相关,甚至受名的影响。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卢立新:收藏者为了名利而购买艺术品,或者艺术家更注重对头衔的追求,这种情况还是很常见的。毕竟这样做可以给他带来实际的好处,而且有些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几年前,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些艺术协会的一些人不惜花大价钱经营关系,试图为自己谋得工作,戴上光环。这是整个社会风气造成的,是很普遍的现象。

作者:那么艺术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会这样?

卢立新:艺术不是普通的商品。它的价值不能用成本等数据来估计。它应该由艺术家的学术地位、学习学校和作品本身决定。就我们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来说,卖画最贵的人基本上都是职位最高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没有“名分”的艺术家来说,在当今时代卖高价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作者:如果每个人都看重“等级”和“头衔”,艺术家都追求等级,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身兼数职的“老爷们”忙于公务。他们如何保证自己的创作?

卢立新:是啊,大家都忙着评职称,怎么能想着做生意呢?但是,如果你不能评价标题,你就不会出名,如果你没有知名的画,你就不能卖高价。我获得了冠军,并获得了知名度。我每天忙于社交,没有时间画画。这是目前比较奇怪的现象,本末倒置。当然也有一些老先生没有什么职位,但是他们的绘画水平很高,市场价格也很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不是追求名气。

艺术美学如何擦亮大众审美的眼睛?

作者:你说这种现象自古就有。你能谈谈那些价值已经被历史验证的艺术品吗?他们当时作者的“等级”和“头衔”是否必然与他作品的艺术等级对称?

卢立新:无论在西方美术史上,还是中国美术史上,被后人尊为大师的艺术家,大多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比如我们熟悉的齐白石,既没有职称,也没有学历。他曾经以画换白菜为生。如今,齐白石的作品在全球销量仅次于毕加索。另一方面,比如宋代的院画也有一些著名的大画家。他们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由“国家”资助,免费绘画,艺术水平很高。作品的艺术水平与作者的职位、头衔和头衔并不对称。

作者:如何改变上述问题?

卢立新:很难改变。徐悲鸿一开始很穷。后来康有为看重他的才华,收他为徒弟。有康有为这样的老师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名牌”,这也是他后来去北京见傅增湘的原因。至于艺人的身份,大家追求名利是有道理的。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并不认识任何人。他去参加一个聚会,没人注意,很尴尬。这时,梅兰芳走了进来,见他立即招呼他,称他为老师,毕恭毕敬。当时梅兰芳很有名,现在人们知道齐白石了。可见当时的社会也非常重视这个称号。

[下一页]

作者:如果这样的炒作越来越严重,会不会出现大家越来越注重名气,艺人不学艺术,越来越追名逐利的恶性循环?

卢立新:我不这么认为。这只是特定时期的现象。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经开放了20年,这是一个混乱的阶段。比如过去天安门广场挂的一盏大红灯笼,卖了一千多万,现在不可能了。以前经常被炒作一个普洱茶饼或者一盆兰花就能卖到几十万,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们今天还有人买吗?这说明大家对艺术品的识别能力提高了,我们的视觉也提高了。欣赏艺术品需要时间和过程,每个人认识美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如今,人们看重名声和虚名。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有发现美的眼睛和识别艺术品的能力,我们肯定会更加关注艺术品本身。也许过了十年,当整个社会形成了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和完整的体系,当我们所有喜欢艺术的人真的都有一双好眼睛、一颗好心的时候,我们还会重视虚名吗?事实上,改革开放后,很多艺术家都是自由艺术家,没有头衔,也没有头衔。

作者:你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这个的信息吗?还是给点建议?

卢立新:当然。要想让这种现象逐渐消失,需要提高全民的审美视野,这需要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各方面的正确引导。需要社会艺术教育。很多喜欢艺术的人缺乏这样的渠道,不知道用什么标准来评判艺术作品;从国家机构的角度来看,要解决艺术品市场的混乱,很难建立艺术品的评判标准。

如何建立艺术评价体系?一些现代画家的作品,比如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作品,往往能卖到上亿美元,而历史上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则低很多。2010年,王羲之的《平安帖》是《高古》的翻版,拍出了3.08亿元的天价,齐白石的《白松高丽图传四言联》在2011年拍出了4.255亿元的天价。

作者:你提到了艺术评价的标准。近年来,一些现代作品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古代作品。这种现象正常吗?

卢立新:艺术品价值的评估标准非常复杂,这也是未来建立评估体系的一大难点。是真实性的问题:现代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卖得好,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们是真品,无论是有记载的还是家人认可的。与古代作品相比,我们很容易认出它们的真实性。第二,艺术家价值观的不同,不是头衔的不同,而是个人艺术作品的不同,比如李可染曾经研究过石涛,李可染的顶级作品和艺术创作代表作品的价值肯定高于石涛的普通作品。一般来说,小作家的好东西一定比大作家的好。现代与古代的界限,只有现代人才区分。考虑到艺术品的价值,我们应该在整个艺术史中宏观地看待艺术成就。

作者:相比普通人以体型和年龄的标准来判断,你提到的标准可能是大家都缺乏的认知。普通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艺术作品?或者应该买什么样的艺术品?

卢立新:我觉得,第一,买艺术家的作品。所谓的好艺术家就是公认的艺术成就高,经得起时间考验,在艺术史上有一席之地的杰出艺术家,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来判断什么是好艺术家。打开过去十年的拍卖记录看看就知道了。不会从一个场地掉到另一个场地的艺术家,一定会天长地久。第二,买精品。优秀的艺术品必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较高的市场价值。尽量买最好最好的产品。我宁愿买小艺术家的精品,也不愿买名家的劣等品。第三,买被市场低估的老艺术家的作品。比如黄在世时的画,大家都不知道,基本卖不出去。他去世50年后,也就是2004年左右,他的画只卖了几万美元。但他和齐白石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大师,我们认识艺术家是需要时间的。此外,购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相当于潜在的股票。买你能看懂能接触到的作品。

作者:普通人应该如何提高审美能力?现代社会环境对于普通人的教育或熏陶可以说是摸不着头脑。有没有可能把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转向正确的方向?

卢立新:这就是慢慢努力。美育是一代人或一个民族应该做的事情,是融入一代又一代人血液中的事情。我们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的经济上去了,美育却下降了。这和引导有很大关系。比如媒体、互联网、社会的主流文化倡导什么?孩子在教育中得到什么?打开电视是婆媳打架,换台是宫廷勾心斗角。社会不就是这样吗?在口号中强调优雅是不够的。需要一点点积累才能让积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但是消极的东西很快就被接受了,第二天,他们就会学得满大街都是。那么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化的社会责任在哪里?我们应该呼吁社会建立一种积极的审美教育,让每个人都能欣赏到真正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是最重要的。当这种能力和标准真正形成的时候,那些贪图名利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