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是艺术在退步还是批评家在退步

时间:2022-11-20 08:00:54
前几天,笔者在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研究生毕业展遇上了一位青年批评家,问及他对作品的看法时,他开始给我梳理艺术史了,什么艺术家的道德感与责任感荡然无存了,什么拷贝西方讨好市场了,什么殖民与后殖民了……听得笔者一个脑袋两个大,赶紧找了个理由先溜了。笔者之所以对此不感冒,是因为类似的批评早就成为了这个时代艺术评论中的陈词滥调,如在前不久的一个青年绘画联展的研讨会上,发言的批评家们众口一词也是这么说的,真是毫无新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像一顶大帽子,不分场合地被扣上,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反衬出这个时代人类思想的萎缩和浑身散发出的铜臭味。

我还遇到了一位作者,他的作品在毕业展览上获得了一等奖。聊天时,她向作者抱怨:“以前我的作品很有调性,总是试图反映一些社会现实,绘画会崩溃。后来导师问我:‘你是这样的人吗?你是最好的自己。“于是我从自己有趣的生活经历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幻想出发,做了毕业设计。虽然我获奖了,但是学院里有些领导批评我只想着脑子里的东西,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我真的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事实上,她不是唯一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的人。尖锐批评的批评家知道怎么走吗?事实证明,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平庸期”后,他们的批评也变得陈腐,有时似乎有一种荒诞——批评中国当代艺术太过山寨,批评传统山水画创作是“中国一个地级市的老干部”;他们在花大价钱买策展费、润笔费、研讨会路费的同时,也批评市场上的好艺人贪得无厌,试图讨好市场。有时他们批评艺术家作品的符号化,有时他们认为这些作品的符号化还不足以自成体系;有时艺术家被批评过于关注现实,抛弃了艺术的本质,有时认为自己只追求艺术美,不关心现实...不管怎样,批评家总是有话要说,不管相反的。从他们不断的否认中,被批评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立场和什么是对的。当他们从道德制高点批评别人时,他们放任自己,从未实现自己作为批评者的使命。那些尖锐的批评,只是印证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理想主义情结的式微,以及他们在商业冲击下执着的梦想。

相比之下,作者认为艺术家生活得更真实。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商业化消费浪潮对传统文化和生活的割裂,商业成为这个时代个人必须面对的最大现实。50后、60后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政治狂热,在“小时代”早已让位于个人的悲哀和迷茫。就像你吸收了什么样的营养,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艺术家如何抵抗自己的生活时代?事实是,艺术家的作品不由自主地成为商品,而批评家们虽然在社会经济转型中沦为商人,却拒绝承认他们的想法正通过稿费、研讨会、策展费等一系列形式被变相出售。

很多评论家总是习惯性地问:什么是艺术?在我看来,如果艺术已经消亡,那么批评早就不复存在了。没有其他的山,天空下都显得矮矮的。s的宽容、远见和指点迷津的能力,无论受到多少批评,那都将是徒劳的。此外,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被商业所腐蚀,但必须承认,艺术发展到今天,不仅是作为阶级斗争和政治需要的工具,也是青年艺术家面对自身精神现实的工具,从而创作出一系列作品。中国当代艺术的内在表达得到了更新,但批评却跟不上。这恐怕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