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百年过云楼揭秘:树大招风曾遭日军劫掠

时间:2022-11-21 08:37:31
“过云楼”藏书

6月4日,以宋代80卷《锦绣百花谷》为首的《云楼集》179种、1292卷珍稀古籍开拍,以2.16亿成交刷新古籍拍卖纪录。据悉,2005年,云楼这批书以2310万元的天价拍出,创下了当时中国古籍的最高拍卖价。“云楼藏书”有哪些历史价值和曲折?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李永辉博士向记者讲述了云楼的往事。

六代人继承了著名的贾芸。

郭云楼首仓嘉天下

楼是江南名门望族顾的私人藏书。被誉为“江南收藏天下第一,郭云楼收藏江南第一”。自宋元以来,它以著名的手稿、罕见的书籍和精美的书画而闻名。自清代同治以来,已有六代以上。经过一百多年的保存和传承,清朝的秘密在中国收藏史上是罕见的。

据李永辉介绍,郭云楼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第一个主人是道光进士古文滨,去了浙江宁绍台路。他特别喜欢古书画的收藏。他一生都在寻找数百种书画墨水。他的作品从晋唐到明清延续了几千年,其中很多都是传世名作。为了收藏这些藏品,古文滨专门修建了云楼和怡园。建园完成后的第六天,他辞去了在浙江宁绍台路的官职,回到自己在岩居的家居住,沉浸在书画艺术中,自得其乐。晚年,他精选书画藏品250幅,编成十卷,记载了他收藏、鉴赏、研究历代名家书画的成就。

“除了古籍文献,国云楼收藏的珍贵书画大多是稀世珍宝。”李永辉说,这些书画包括《吴门吉雅》二十四页,明代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宽、王充、朱允明的珍品,元代画家王蒙的《知传》迁徙图,史志勇的《真草千卷》,米芾初墨兰亭卷,唐代写于丹的《景悦卷》,苏轼的《祭黄吉》。这座建筑里的字画无与伦比,被称为“半个国家穿过云楼”。

这座秘密建筑是“烟云”的隐喻

古籍善本保密。

李永辉说:“古文滨给图书馆起名云楼,是基于苏东坡说‘书画不过是过眼云烟’。古文滨在《云楼书画自序》中说:“书画之于人,子瞻之目亦过云。我会告诉你我在说什么,我会用名字隐藏秘密建筑。" "

据报道,古文滨的第三个儿子顾城是他的最爱。他的父子通信经常讨论藏书问题。作为一名驻京官员,古文滨从不忘记指导儿子到处藏书,不计成本。在购买《楚漠兰亭序》和唐人经书时,顾城获得了600-22卷白银。古文滨写道:“如果你指望我遇到这个尤物,你可以用一千美元拼出来,你真的知道我的心在说什么。”买王羲之墨宝的《右军千条》时,对方要了两千两银子出口,顾城接受了。古文滨没有因为儿子没有还盘而生气,反而还称赞儿子“深得我喜欢”,并嘱咐儿子顺从他,以防对方不让他有钱。在购买颜真卿和怀素的宝物时,古文滨嘱咐儿子“千万不要犹豫,哪怕花几千块钱。”每次买新藏品,古文滨都不忘叮嘱儿子保密,这后来成了云楼的“奇案”。书画可以轻易展示,但古籍善本保密。

说:“顾家后人回忆,在顾家,对书籍的待遇比人高,因为古籍善本每次拿出来阅读,纸张都会因氧化而磨损,所以即使是顾家后人也很难有机会看到这些书的真实内容。因为外界对此知之甚少,使得云楼藏书更有保障,大部分流传至今。”

傅增湘大声朗读。

一万册书问世了。

李永辉介绍,云楼藏书虽然保密,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公开了。其中一个关键人物是目录与版本大师傅增湘先生。

“云楼第三代传人是顾。民国时期,顾的朋友傅增湘要求到云楼借书,顾因好心不得不答应,却提出苛刻的条件,即只能看没有纸砚的书,傅增湘每天要看好几种书。晚上回去,凭记忆记下书目,编成《顾藏书目录》,刊于《国家北平图书馆杂志》第五卷第六号。李永辉说。

据傅增湘《顾藏书目录》记载,宋元时期的古墓葬有50种(其中傅增湘判定为明版的有9种),旧抄本有165种,明版有149种,清版有175种。傅增湘版本书目独特,学识渊博。这本《藏书》所记载的书籍,大多是藏书楼认为的珍本、雅书、好书,普通的线装书不包括在内。即使已经收录,藏园表示“目录中仍有很多遗漏”。由此可以推断,顾的藏书总量应该在一万卷以上。

穿越云层和树木会吸引风。

收藏品被日本军队洗劫一空。

“云楼虽藏珍宝,也是‘大树捕风’。抗日战争时期,国运楼的藏品被日军洗劫一空。”李永辉描述了这段曲折而惊心动魄的经历。

“清末民初,云楼藏品一直令人垂涎。专门研究中国古籍的日本学者·韩,在经济财阀的支持下,试图得到《云楼集》,但没有成功。抗日战争爆发后,国运楼的收藏没有了安宁。家人紧急商量应对策略,最终决定先逃到上海租界。因为量大,一些精品只能先运到上海租界,剩下的还藏在家里。”李永辉说。

顾的后人说,1938年初,顾家逃到上海租界,遭到日军盘问。幸运的是,日本朋友帮助他们暂时解决了危机。为了确保安全,郭云大厦第四代传人顾功雄把所有的书画都装在一辆车里,先送到了上海。因为没有空的空间,他只好把两个儿子暂时留在常熟的一个小店,第二天派人去接。

“苏州失陷后,顾的儿子顾恭雄、顾恭硕在朱家院的住所被日军搜查了多日。等情况稍微平静下来后,一家人回来查看,发现没有及时拿走的字画满地都是,画芯都被挖走了。在出逃之前,顾家还在朱家院内挖了一个地窖,把一部分无法带走的藏品装进一个铁皮箱子里,埋进了地窖。抗战胜利后,一家人挖开地窖查看,却发现地窖已经被淹,里面的书画潮湿发霉,损失惨重。即便如此,顾家后人仍保留着大量珍贵藏品,战争时期生活窘迫,但家族从未有过典当卖房的念头。”李永辉说。

新中国成立后,顾功雄的后人按照父亲的遗愿,将家族藏品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共收藏书画393幅、珍本手稿10余册。顾功雄只继承了家族藏品的四分之一,其余藏品分散在其他子女手中。1992年,南京图书馆向顾后人购买了郭云楼四分之三的藏书,共计500多册,3000多册,其中有宋、元、明、清各种版本,包括各种类型的版画、手稿和手稿。

七年前,拍卖价格非常高。

但在家里不是孤儿。

早在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郭云楼近500卷珍贵古籍就有序流通,保存完好,其中流传800年的宋代珍本《锦绣花谷》40卷,售价2310万元,在当时堪称天价。锦绣花谷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据介绍,《锦绣花谷》是我国宋代编纂的大型图书之一。作者姓名不详,书前有序言。年号惜春十五年,被誉为南宋孝宗。说,说锦绣花谷是海外孤儿并不准确,但它完整地保存了前一集的40卷和后一集的40卷,可以说是本书保存最完整、最完整的宋刻本。

“宋代刻本《锦绣花谷》还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李永辉说,他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写道:“陈孙圳《问题集》载此书,名为《锦绣花谷》,共四十卷,后四十卷未完,无后集。黄吉的《千青堂书目》除了前一集、后一集和续集外,还有30卷。此案前言中称其出自九华,大致编为三集,每集分析四十卷。可以看出,后来的收藏是陈偶然留下的,另一个收藏是后人加的,不在原号里……”

李永辉说,《锦绣花谷》第一集40卷,第二集40卷,另一集30卷,国家图书馆69卷:第一集1至8卷,第二集11至19卷,第21至25卷,第29卷,第31至33卷,第35至40卷,第二集2至37卷,另一集24卷;《锦绣花谷》40卷续篇,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各保留一份;锦绣花谷有30卷,北京大学图书馆有27卷:第1卷到第23卷,第27卷到第30卷。

“这本书的宋印本可以算是最早的版本。至于传世的几个宋本,是不是同一个版本,如果不是同一个版本,谁先来,谁后来,因为现在不可能同时比较鉴定几个宋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宋以后,本书还有明弘治五年的惠惠通馆青铜活字印刷本、明嘉靖十四年的范慧崇古书院刻本、明嘉靖十五年的边沁绣石书堂刻本、明刻本。”李永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