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这个词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房子或我们的环境。它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以及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学”一词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人们经常用“生态”来定义很多美好的事物。自然界的“生态”追求同样的物种多样性,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生态在当代艺术中的出现是近两年的事,他也是指艺术家与他所生活的艺术社区环境之间的良性生态链。这种良性的生态多样性也将孕育和促进艺术本体的发展。
艺术史中许多艺术思想的形成与社区生态密切相关。例如,在法国巴黎郊区蒙马特的早期,梵高、毕加索和阿米蒂奥·莫迪里阿尼等大师聚集在一起。此时,艺术家共同生活的乡村艺术,与巴黎左岸一起,成为法国乃至世界艺术的起源中心。在这种氛围中,形成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思想。另一个波西米亚风格的艺术村,美国纽约西区格林威治村,大多居住着作家和艺术家,比如亨利?詹姆斯,艾伦?博,尤金?奥尼尔...在这里写下了他们的杰作。格林威治村代表了美国社会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是美国各种激进的反文化思想和文学潮流发生的地方。在社会思想上,格林威治村也始终反映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从上世纪女性争取选举权到60年代的反战,7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同性恋权益运动,格林威治村都波涛汹涌,掀起了不断的文艺浪潮,另一个美国艺术村东村,在40、50年代开始崛起为波西米亚地区,逐渐成为发展良好的艺术家街区。从那以后,这个地区成为了50年代“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和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小混混的聚集地。东村曾经充满了流行艺术、反战示威、地下电影、性解放运动、另类报刊杂志和摇滚乐。
西方早期的著名艺术村与中国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东村、树村、霍颖村、宋庄早期村、798及周边艺术社区有着相同的波西米亚风格,这里的艺术村有着许多艺术现象。如政治波普、愤世嫉俗的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独立的文化思潮;中国的“东村”开辟了行为艺术中身体感觉的新趋势。
上述文化现象也会给我们一些思考:这样的村落什么时候会出现,为什么这些村落会出现新的艺术现象?在城市化、信息化的时代,这些村庄会出现怎样的形态变化?为什么有些村庄会消失?在这里,我们会提到乡村的艺术聚集被边缘化,新的思潮只有在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化和新信息暗流的干扰下才会发生。而正是这个特点,才会让它消失。一个新的事物和土壤的出现,必然会激发和吸引很多关注,这也会受到保守权利的干扰;此外,现代化和商业化最终进入村庄,也加速了艺术村的消失。因此,在未来,狂野的波西米亚村庄将逐渐减少,并被改造成由废弃工厂改造而成的时尚艺术街区。顺应时代发展,生态艺术、艺术生态逐渐资本化、组织化、运营化、时尚化,如798艺术区、美国现代城等艺术区。波比雅式文化村要大力保护。日本和韩国正在经历严重的城市化。许多艺术区是由城市街区的非政府组织发起的。这个机构根据作品的质量选择艺术家留校。一些政府提供场地和一些资金,而其他非政府组织自己解决其他资金。这些艺术区有许多国际联系,而且充满活力和时尚。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与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特征有关。这些文化针对性不同的艺术环境,形成了初露头角的艺术生态和艺术潮流,个体的发展与群体的传帮带有关。1979年的明星美展标志着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人们被压抑的群体被释放出来,充满了情感和自发的萌芽。“85新潮”是本土艺术家的反叛。随着本土和外来信息的相互传递,各地各种文艺团体在有限信息的冲击下,自然形成一场激情澎湃的艺术运动。它的特点是局部发展,然后形成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全国性趋势。89年的展览汇聚了当地各种民间艺术团队和个人,让大家了解了北京的文化积淀。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个体经营的发展,人们开始摆脱制度约束。北京圆明园艺术社区成了各地艺术团体和个人的会所。自我放逐和乌托邦式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强烈,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体制内外进行选择。1994年,由于社会原因,聚集在圆明园的外国艺术家再次漂泊到宋庄。当时有个艺术家张惠萍的学生介绍他,不小心留下来了。艺术家方力军(微博)、、岳敏君、杨、、评论家李先亭等纷纷搬到宋庄。宋初,庄觉得自己和圆明园画家的村子一样,但也有一些艺术家能因此买到低价的庭院。
二、宋庄生态艺术的内容和特点
所谓“生态艺术”,应该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三组相关内容和讨论话语。在这三组逻辑关系中,社会生态受到文化生态意识的制约,进而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人类如果不改变文化生态观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态观,仅仅依靠外部的科技进步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不可能改变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
我们谈谈宋庄的生态建设。大多数人认为这与艺术无关,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宋庄艺术本体的发展来说,艺术形式近年来很少受到外界的关注,这也与北京艺术社区的生态变迁密切相关。从北京艺术生态的历史来看,宋庄在1994-2003年的发展依赖于艺术家的自发性、边缘生存和乌托邦意识。这一阶段的艺术形式以戏谑、艳俗、无政治浪潮的艺术形式为主。正是因为圆明园和宋庄艺术界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源头,一度影响了全国的艺术风格。许多传统写实绘画的艺术家也选择了这种风格来迎合市场。圆明园的一些艺术家仍然保持着这种风格。在这个阶段,没有政府干预。当时,宋庄艺术的草根性更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从2004年到2008年,798艺术区的兴起也从艺术和生态两方面影响了宋庄艺术的发展。98艺术的展览权和商业话语权吸引了众多精英艺术家流出宋庄。798的新鲜血液和理念吸引了很多艺术家追随。再加上地理位置和时尚氛围的优势,798的艺术很有活力;宋庄的许多艺术家表现出更多的沉默。2009-2012年金融危机对798的冲击,以及周边艺术区的拆迁、画廊关闭等城市化进程,让很多艺术家寻求生存的稳定性。此外,在李先亭先生的努力下,宋庄艺术公园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使得许多精英艺术家回归宋庄。目前,宋庄生活着约6000名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及其家属多达1.5万人。艺术家们生活在以鲍晓村为中心的十几个自然村里。俗话说:“森林大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都有。”这个时候,宋庄必然是复杂的,掩盖了许多好的“鸟”。
宋庄目前的艺术正处于多元化发展时期。从形式上来说,宋庄的艺术类型和媒介更加多样化和稳定。当然,精英艺术仍然隐藏在其中。近年来,宋庄艺术更加注重生存和生态特征:重视情感、良心、心灵、公益、简单的纪录片和社区现象。这些特征与宋庄相对完整的生态和艺术家对宋庄的情感是分不开的,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艺术现象:关注作为人的永恒价值转化。宋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生态艺术现象大致有几个方向。这些现象打破了当代艺术中表达思想、概念空的漏洞:
1.李显庭先生近年来主办和邀请的艺术生态现象实地考察展。这些展览是对现实更直接有效的干预,聚焦情感、良知和公益。2006年,宋庄美术馆开馆展览,2007年4月30日至今,在宋庄举办“天地写实之记忆”纪实摄影展。第五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在宋庄举行,2007年吕楠摄影展和2007年宋庄艺术家田野调查展在宋庄举行。
2009“社区!社区!”展览:2010年《观察被垃圾围困的王久良》、2010年《烈日下的西藏当代艺术展》、2011年《经书》毛佟强个展、《红色考古》包保个展。
2011“80后艺术档案”
……二是策划展览,关注人与自然、人工自然的关系,关注信息社会生态对人工情感、东方自然思想的现代转化;
2007年,第一届主题文学展览权充满了四重模糊和微妙
2008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受,2008“生活在宋庄(四)宋庄及周边艺术社区实地考察展”,
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青年策展人邀请展“未来指数:自然与非自然”
2010年首届798多媒体艺术节,人工“山水”新媒体艺术主题展,2010自然?2010龙德山当代艺术展自动!全自动!卓凡人工装置展、2010年微/生活/生活陈有彤个展、2010年不确定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社区青年作品展、2010年西藏当代艺术展,2011年参与策划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度展(含“人工情感”新媒体艺术主题展)、2011年“80后艺术档案”
2008年3月15日,第二届“宋庄艺术家田野调查展”女版,2008年“新斋”展
2010年“纠心结绳手造情”展,2012年“针线活”展,四是王琳在宋庄艺术节策划的“底层人文”展,关注社会生态中的弱势群体;2007年11月8日,以“艺术链接”为主题的中国第三届宋庄艺术节开幕,王琳策划“底层人文”。第五,邱志杰在第二届宋庄艺术节期间策划的新民间体育展览,在文化生态上改造和借鉴了大众当代民间艺术。
2006年10月6日,由邱志杰策划的“新民间运动”拉开帷幕。
回看西方列强崛起的几个因素,除了经济市场化、制度体系和素质教育外,与殖民侵略和人为发展科技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这样的革命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文化,但也带来了利益垄断、利益民主、伦理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失衡,生态环境危机和文化沙漠化日益严重。如果国家经济强大,世界就会健康发展。重复的利润和机器的冰冷让人类无法长久生存。如果人类文化出了问题,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改变,人失去了精神空就会迷失。这几年我和李先亭先生一起做的展览,从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的角度,更加关注群体生态学,积极植入社会发展。群体生态现象在展览中的意义比每个艺术家作品的意义更重要,要把个体的艺术作品纳入大的群体生态中,这样整个群体生态才能“活”起来,才能为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建立一个实际生存的平台。这样的展览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精英和小众的生态圈,而是作为背景的群体艺术的时间空差异。李老师常说:“让艺术圈里的死水流淌,大浪淘沙在这个池子里淘金是必须的。”我们事先做的就是掀起艺术浪花。当然,这个群体对艺术家作品的选择需要与这个生态紧密相关,每个个体也体现了群体的特点。
三、宋庄社区艺术生态的焦虑
宋庄与其他艺术区的另一个区别是,它的历史延续了18年,宋庄第二代也开始成长。每个人都把它视为一个“家”的状态。宋庄的艺术生态还需要建设和完善。这里对艺术生态链的考察和构成包括:
1.艺术团体形成的时间、地点和原因;2.艺术家的生活条件和收入;3.形成艺术共同体的社会背景;4.近年来艺术界艺术家数量的变化和目前的生活状况;5.艺术社区的硬件配套服务设施,如美术馆、图书馆、网站、画廊、画材店等。;6.艺术界艺术家的艺术类型和风格以及对全国的影响;7.未来艺术社区的建设将带动其他产业;8.艺术基金和艺术服务机构的市场流通、艺术和展览定位;9.包括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的生存机制;10.艺术税收制度、中国艺术收藏机制、外国艺术家常驻计划、艺术普及项目等。
宋庄大多数艺术家仍然面临的两大问题是“生存与艺术的困惑”。大多数艺术家靠兼职或兼职谋生,生活没有保障。2008年前后,宋庄的住房官司、重病艺人周一斌的医疗保障、宋庄二代子女的就学问题,也暴露了外来艺人存在的不确定性。我也知道日本、韩国、西方的很多艺人也从事其他职业。中国每年有数百万的艺术考生从事艺术工作,艺术在中国成为一种职业是非常困难的。在中国,由于缺乏公平市场流通的直接手段和艺术基金的支持,只能鼓励艺术家从事其他职业来支持自己的艺术,目前中国的大环境是文化在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一切都是为经济服务的:一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欲望;二是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文化在经济面前是脆弱的,2009年798个左右的艺术区被拆除就是证明。宋庄的未来也可能受到城市化、拆迁、商业利益和艺术意识形态的影响。建议政府保留宋庄自然村发展产业,保障艺术家创作自由。“宋庄生态与艺术生态”建设的目的是实现艺术家生存空的创造和艺术宣传的发展。我们希望所做的实际和具体的努力能为宋庄未来生态艺术和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