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艺术下定义,是极其困难的。艺术的定义至少有1000种,所以很难说什么是艺术,这也说明艺术现象极其复杂。
但历史上积累的对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的认识,方向是有限的,实际上是日常的方向。比如我们每天看到一幅肖像画,就会问三个问题:像不像?不漂亮?好不好?其实这三个问题也是普通人对艺术的普遍看法,各有千秋。“形象与否”指的是创作的本质、创作的过程、作者的水平,而“美与否”指的是美感,即愉悦,即一件作品是否带给我们快乐的感觉,“好不好”则问作品的寓意效果好不好。刚才提到的日常艺术作品的三个问题,其实是三个美学概念。一是美学、创意的创作理念;二是美学,即美感、知觉和美感;第三个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叫做“Ka Tasis”(拉丁文音译),其实就是一件艺术品可能带来的道德效果。这三样东西是传统美学处理艺术和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概念,也可以称为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被称为形而上学原则,它与作者如何创作这部作品有关。二是审美原则或美感原则;第三是道德主义原则。
二,古典艺术的概念三要素
那么古典艺术观念的特点是什么呢?有哪些要素?它和当代艺术有什么区别?对古典艺术的理解纷繁复杂,但也有一些相对稳定的东西,我总结为三点。
1.模仿从创作的概念出发,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模仿,这是关于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艺术家与事物的关系。柏拉图不喜欢艺术家和诗人。他说艺术追求的是理念。他认为真正的理念是由哲学家来考察和追求的,这也是人类知识的共同追求。艺术家达不到这种理念,而只能达到理念的感性显现,与真正的理念相去甚远。
所有学过美学的人都知道,模仿有其最初的要求。公元前5世纪,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个命题——“医生模仿自然”,当然,他谈到了医生的技能。他说,医生帮助自然恢复状态,医生只是自然的助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生“模仿”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希腊人的模仿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复制加工行为,而应该是一种迎合自然、向自然学习的聪明态度。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一个概念——“模仿是人的本性”或“模仿是人的本能”。可以说,古典艺术概念的第一要素是模仿,即敬畏自然、尊重事物。
2.创新艺术是一种创造行为,创造就是无中生有,从“无”中取出“是什么”。20世纪瑞士著名画家保罗·克莱说过“艺术就是把看不见的东西变得看得见”。
在希腊神话中,希腊人为艺术安排了一位女神雅典娜,据说是从艺术女神、政治女神、雅典守护神宙斯的头上跳下来的。雅典娜有一个符号猫头鹰,被称为“明亮眼睛的女神”。亮眼女神来自猫头鹰,因为猫头鹰可以在黑夜里看到东西,让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象征着雅典娜女神可以让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让看不见的东西在黑夜里也能看得见。
学术上讲,“使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是指艺术具有揭示功能,可以揭示看不见的东西,揭示事物的真相。在这个层面上,艺术有真理。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是真理发生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艺术总是要打开某种东西,揭示某种东西,它总是要无中生有地带给我们惊人的、意想不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说“艺术需要创新”。
3.手工艺术总是手工的,这一点特别重要。希腊人生活不分艺术和工匠,他们都被称为“技术”,而希腊人也把它视为更广泛的东西——如果我成为一名医生,我的水平很高,而且它也是艺术;如果我讲得好,也是艺术,后来我们把艺术作为一个狭义的概念。在希腊人的观念中,艺术是一门高超的手艺,总是与手工联系在一起。他们所谓的艺术家可以称得上是技艺高超的真正大师。像今天在欧洲教堂看到的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不是艺术家创造的,而是大师们创造的。这些大师其实是当时的工匠,不是艺术家,手工的重要性就在于此。模仿——艺术家或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事物的尊重,创新——揭示真理,手工——艺术是一门手艺,这是我所理解的古典或传统艺术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模仿是“创造本体论”意义上的一种姿态承诺。创新是艺术是艺术,作品是作品的基本规律。至于手工,并不是说艺术一开始就是工匠的行为,而是说艺术是物理第一,实用第一,永远和手第一有关,而不是概念第一。这是一个传统的艺术概念。
三,当代艺术的特点
其实我刚才提到的古典艺术的概念也是一个很模糊的用法。我们一般说欧洲经典是希腊和罗马,但其实从文艺复兴开始,已经有好几个世纪可以算是经典了。比如文艺复兴复兴了希腊和罗马的文艺,这是一脉相承的。直到19世纪中期,艺术、哲学和文化才转向现代主义阶段。从这个时期开始,人类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革命和全球技术化之后,人类的物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精神世界——人文、宗教、艺术——受到严重挤压,以宗教为核心的各民族传统价值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动摇。这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
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的艺术叫现代主义艺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艺术叫后现代主义艺术,也叫当代艺术,此时已经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当代文化艺术思潮,文学也是如此。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当代艺术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延续,不是一下子就出来的。与古典和传统的艺术观念相比,我个人认为当代艺术有五个特点。
1.特征一:颠覆传统艺术观念当代艺术颠覆传统艺术观念,使艺术失去边界,使艺术的定义越来越模糊。今天的艺术是什么?什么不是艺术?艺术家是谁?谁不是艺术家?我都不知道。
“艺术是什么”一直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在现代变得尤为棘手。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它几乎始于1917年。1917年,法国艺术家殇帝制作了一件作品《春天》,它实际上是一个男人的小便池。他还把它带到了美国的一个展览上。其意义在于颠覆传统的艺术标准,将通常不被视为艺术品的东西带入艺术圈,颠覆人们对传统艺术观念的理解。其实我们通常对艺术品的概念是有问题的,为什么你创作的是艺术品,我创作的不是?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谁定的?这个标准不变吗?地山以极端的方式质疑这一传统标准。虽然看起来是一部笑话作品,但他用这种方式改写了艺术史,让人们从此不敢轻易说什么是艺术,谁是艺术家。
1917年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巅峰时期,毕加索还在创作作品的时候,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博伊斯就出现在德国。博伊斯可以说是二战后欧洲最重要的艺术家。他强调艺术和通感艺术的综合性,试图打通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意识。他认为一切都可以用在材料上。他有一部名为《20世纪末》的著名作品,目前仍在德国展出。一个大厅里散落着无数的石头。这种艺术叫装置艺术,他当时做了很多。他也做了很多行为艺术,强调艺术的即时性和介入性。
也是博伊斯提出了也许是20世纪艺术界最著名的口号——“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这是对传统艺术定义的解释,也是对艺术概念的完整拓展,其实意在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就是创造,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能力,所以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2.特点二:主观性和对事物的暴力。当代艺术已经失去了对事物和材料应有的尊重,而是对事物和自然采取了残酷的态度。“残忍”是尼采的说法。1887年,他说“现代主义艺术是创造残酷的艺术”,而当时,现代主义艺术还没有真正开始。现代主义的典范是毕加索,他经常在女人的脸上画女人的屁股。他经常说事情是他处理的结果。他不在乎是什么东西。他说以前的艺术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但他的艺术是破坏和粉碎的结果。这种姿态是前所未有的。这是现代主义艺术。
[下一页]
当代艺术越来越差。1999年,我在德国认识了一位当代中国艺术家。他说自己在做“剪”艺术,给我看了一个作品:用锯子把笔记本电脑锯成三块,然后放在某个地方用相机拍照。也许他想告诉我们:现在控制人类生活的电脑,你切了之后,不过是一堆材料和垃圾。
3.特点三:非手工化和概念化第三个特点是非手工化和概念化,也就是说它远离了古典的艺术观念,不再强调艺术的手工性,而是日益表现出概念化的倾向。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实际上倾向于概念。这时候就不再是手工的比拼,而是大脑的比拼,看谁的大脑有奇思妙想。在欧洲传统中,艺术和哲学是对立的,对立的原因在于概念化,因为艺术不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现在,反过来,哲学似乎已经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概念艺术将艺术视为概念形成变异过程的表现,而不是材料造型。因此,概念艺术并不局限于材料。照片、书籍、录音、视频、身体等素材都可以是概念艺术的素材,只要表达了概念。艺术概念的提出者可以追溯到前面提到的殇帝,但真正的氛围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尤其是在博伊斯时代,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走进来。
4.特点四:作品缺乏普遍意义,作品解读困难。当代艺术作品失去了自身的规律性,不再具有确定意义识别的可能性,从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接受和解读困难。在这个时代,艺术作品已经失去了特定的意义解释方向,不能有单一的意义,但至少我们应该建议哪些方向可以解释。如果你得不到任何解释方向,你就会有麻烦。
5.特征五:艺术越来越成为商业体系运作的产物,资本的逻辑越来越成为艺术的逻辑,艺术越来越成为商业体系运作的产物,资本的逻辑越来越成为艺术的逻辑,在当代艺术中,什么作品,作品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制造的,这个“谁”是通过一套商业运作机制决定的。在法国巴黎的一个美术馆里,一个艺术家用拖把拖着一桶油漆在地板上,就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而清洁工不是艺术家,所以清洁工拖地板不是艺术行为。
今天的艺术市场实际上是被国际资本操纵的,包括国内当代艺术市场。当代艺术其实满足的是欲望,完全是一种商业运作机制,资本的逻辑变成了艺术的逻辑,中国有三大市场,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艺术市场,都被大资本家控制,艺术作品成为资本家的象征。未来社会稳定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可交换性”,现在艺术进入了一个“可交换”的市场。
以上五点基本构成了当代艺术的整体形态,可以说在某个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混乱的局面,这是一个表现的局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尼采就告诉我们“演员的时代已经到来,表演的现实将取代我们生活的现实”。我们要知道,在尼采那个没有电视的时代,演员在社会上还是没有一席之地的,但他说“演员的时代已经到来”,“艺术家变成了演员”。当艺术和艺术品成为商品和资本时,艺术和艺术品就属于他人。
第四,如何理解复杂的当代艺术现象?
这样的话,你可能会觉得我特别讨厌当代艺术,因为我经常用讽刺的口吻说话,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似乎没有权利对当代艺术做出否定的态度或批判的态度,在物质环境和人的精神状态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单纯否定当代艺术和艺术家在材料、观念、风格等方面的探索显然是不够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在今天,一些老艺术家还在探索一些传统艺术。
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难道不应该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环境的变化吗?今天的物质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用传统材料表达艺术是否足够?当代艺术家不应该用当代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吗?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如果同意,就同意他们进行这样的艺术创作,同意打破以往传统艺术素材的创作。这就是问题所在。
今天物理环境的变化都是技术造成的。西方技术进入中国后,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环境。在20世纪,有三件大事——飞机、电视和互联网。这些东西在20世纪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和思维方式,如距离感、空感、视觉体验和形象体验。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人类接受技术变革后的体验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当代艺术的问题就是技术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艺术必须跟进,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
通过推动与现代艺术相联系的当代艺术,艺术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变得越来越广泛,一切都可以被艺术创造和利用;艺术变得平民化,“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身份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再具有鲜明的特征。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在当代艺术资本运作、艺术市场资本化、金融化之后,艺术的大众化成为空的谈资,这是一个空的资本运作时期。
从意识形态上看,欧洲思想其实很简单。古典哲学或思想假设了一个前提——即外部环境(自然)是稳定的,然后讨论了其他事物,这意味着我们对事物的稳定性有一种信念。第二个假设是现代哲学反映了外部世界是绝对不稳定的。一方面,外部世界不稳定;另一方面,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知也不稳定。所以在现代,他们做出了一个新的假设,只有人类的内心世界是稳定的,外部世界是不稳定的。这是一种现代思想,所有的现代哲学考量都是基于这个前提。
目前在20世纪,这两个假设已经被拆解,20世纪的思想处于外部世界和外部物体不稳定,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也不稳定的状态。20世纪所有的问题都是这种双重不稳定造成的,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讨论问题,外部不稳定和内部不稳定,我们就不知道讨论的出发点是什么。20世纪出现了很多过程哲学,即讨论“之间”的哲学。外部不稳定和内部不稳定,要从“之间”开始,而“之间”就是不稳定。这样的双重摇摆也是当代艺术面临的一个基本情况和问题。
因此,如果说当代艺术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必须在这样的双重不稳定中找到这样一个点,艺术创作才能重新获得一种确定性。如果你没有确定的东西,你的演讲、讲话和陈述往往会矛盾和不安。现代人经常不知道把手放在哪里。这就是原因。我们应该获得一个确定性作为我们陈述和声明的基准。
因此,当代艺术是痛苦的、矛盾的和自我分裂的。它符合人类探索创新的精神,不断改变自我的规律性,同时不断丧失艺术和艺术家自我认同的可能性。经常与技术勾结,但经常对技术持批判态度。无尽的当代艺术是全球化技术商业时代人类精神失落的表现。是危机还是活力?让我们重复博伊斯的话:“世界的未来是人类的艺术作品。”